美国波特兰买什么便宜

有人说美国给中国货加了 104% 的关税,这数听着唬人,其实得拆开看。

2018 年特朗普第一波砍了 34%(针对 340 亿美元商品),2019 年追加 25%(针对 2000 亿美元商品),2020 年又补了 15%(针对 1200 亿美元商品)—— 注意,这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复合计税」。比如普通台灯,原价 100 美元,第一轮税后 134 美元,第二轮 25% 的税基是 134 美元,实际总税率就到了 54%。现在大部分普货总税率在 25%-34%,但像家具、3C 配件这些「重点照顾对象」,叠加反倾销税能轻松破 50%。



最麻烦的是美国海关的「归类审查」,我一朋友去年发一批普通台灯,硬被说「带智能芯片」(其实就个触控开关),多扣了 12% 关税,货在港口折腾三个月才放行 —— 这哪是算税率,分明是「海关抽盲盒」,全看验货员心情。

前几年我们这帮卖家啥反应?慌啊!

2019 年那波 25% 关税一加,深圳宝安做折叠家具的工厂,连夜打包机器往越南搬。结果呢?我认识一哥们儿跟风搬厂,越南海关一看中国原材料占比超 60%,反手就是 15% 的进口税;等组装完运美国,美国海关说「你这框架还是中国产的,原产地没改啊」—— 合着花两千万搬了个寂寞,最后关税该扛还是得扛。



现在聪明点的做法是「拆零件出口」:我一做办公椅的朋友,国内发框架(关税 5%)、美国本地买海绵和螺丝(本地采购免税),在亚特兰大仓库直接组装。人工费贵了 20%,但避开了 50% 的成品关税,算下来成本反而降了 10%。偷偷说,我们仓库现在喷涂线、组装线、包装线全齐活,美国海关一来,咱就说「这是本土组装货」。

美国真以为加税能让制造业回流?太天真了!

纽约做家居电商的 Tom 跟我吐槽:从中国进的沙发框架,关税让成本涨了 25%,想换本土供应商?美国中部工厂报价直接贵 60%,交货期三个月起!现在 Tom 的网站上,中国产沙发标「高端定制款」,本土产的标「基础款」,结果消费者 90% 还是选中国货 —— 老美过日子也精着呢,多花 60% 冤枉钱?不如多攒俩月工资。

但这两年风向悄悄变了:美国零售商开始「反向操作」。

以前沃尔玛、Target 最爱压价,现在关税一加,他们反而主动给我们涨了 3%-5% 的采购价。为啥?怕断供啊!2024 年黑五前,洛杉矶港堵了半个月,超市货架空了,美国老百姓骂街,国会收到几百封投诉信。我一做户外遮阳棚的朋友,跟着美国合作伙伴一起去国会游说,愣是把产品从加税名单里「捞」出来了 —— 现在不少美国零售商学精了,跟咱们签长期协议,关税各承担一半,还帮忙申请「排除清单」,毕竟他们也怕消费者用脚投票。

咱们中国卖家也别慌,这几年早趟出几条路了:产品往「非标」走:以前卖 30 刀的普通书架,现在做模块化书架,客户能自己选尺寸配色,单价涨到 80 刀。关税占比从 20% 降到 10%,利润率反而从 20% 跳到 35%—— 美国消费者愿意为「能折腾的家具」多掏钱。渠道往「独立站」迁:有兄弟做 DTC 模式,TikTok 引流、美国仓直发、页面写着「包税到家」,价格比亚马逊低 15%。老美一看不用操心关税,下单比刷短视频还快。供应链往「碎片化」拆:越南工厂只做切割、喷涂这些「改 HS 编码」的工序(比如家具从 9403.60 变成 9403.70),墨西哥仓库负责组装,两边凑一凑,既能拿当地原产地证,又避开美国高关税。最后说点实在的:关税这事儿,受伤最深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去年在休斯顿参展,看到中国产微波炉从 80 刀涨到 120 刀,美国大爷大妈抱怨归抱怨,最后还是得买 —— 越南货贵 10%,质量还糙;印度货便宜 5%,但三个月就坏。反倒是美国小老板们最难熬:波特兰开五金店的朋友,从中国进的螺丝刀套装,每箱关税多花 20 美元,不加价就得赔本,加价吧客户全跑亚马逊。现在他每周给议员写信,说「你们加的关税,全成了中国企业搬去墨西哥的补贴」。

总结下来:

关税没想象中可怕,但也别硬扛。把供应链拆细点(让海关挑不出刺),产品做精点(让消费者愿意多花钱),跟美国合作伙伴绑紧点(让他们主动帮你说话)。老美想靠关税搞事?对不起,咱们早就在牌桌上学会「见招拆招」了 —— 生意嘛,办法总比困难多,怕就怕自己先慌了阵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