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作为无数怀揣艺术梦想学子通往高等学府的重要通道,是很多人不得已的选择!那艺考,到底在考什么?我们今天一起聊聊这个话题,作为家长必须要知道的几个事情!
一、艺考的本质是拼资源
艺考的本质,追其根本还是一场资源的比拼!资本的差异决定了资源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家庭选择、教育资源、志愿填报及后期职业发展等方面。
第一、良好的经济基础可以让家庭有更多的选择及稳定的支持:面对艺考后期高昂的费用,经济基础比较弱的家庭就会直接放弃艺考这个选择,或者艰难的做出了选择以后也会产生很多矛盾。
第二、良好的经济基础可以得到好的教育资源:艺考的培训费用,因为地域的原因差异化很大,这个差异主要来源于师资。比如北京的机构师资大都是清央国毕业的状元及十几年教学一线的老师。但如果你选择在一个县城集训,你的老师最多是美院毕业或者综合类院校的艺术生。
第三、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可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每年艺考政策的变化,高校招生名额及录取分数,包含高校及专业的特色、优势、不足,我们不可能样样精通!这时候借助一些外部机构,可以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也可以让我们有最优的选择!
第四、良好的经济基础可以让我们后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不管是自己创业还是选择去工作,这方面的优势可以让我们的职业发展更加顺利或者更容易达到一定高度!
二、艺考的内核是拼学生自身
艺考的内核,归根结底是拼学生自身的艺术天赋、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虽然外界常聚焦于资源差异,但真正决定艺考成败的,始终是考生自身的实力与潜力。
首先,艺术天赋是基础门槛:无论是音乐生的音准与乐感,美术生的造型与色彩敏感度,还是表演生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这些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知力很难通过单纯砸钱获得。
其次,专业能力需要长期积累:每天8小时以上的琴房苦练,数百张速写积累的造型能力,反复打磨的舞蹈动作肌肉记忆——这些硬实力只能靠个人付出。
更重要的是,文化素养正成为核心竞争力:随着艺考改革提升文化课占比,仅靠"突击式"专业培训越来越难突围。2025年新政下,文化课成绩占比不低于50%,倒逼艺术生必须兼顾专业与文化课的双重提升。
三、艺考的形式决定了培养方向(美术生)
美术校考和联考的不同形式,不仅体现在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上,更直接影响各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向。
联考作为基础性、普适性的考试,主要服务于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联考(省级统考)的核心目标是考察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包括素描、色彩、速写等基本功,考试内容相对固定,评分标准统一。这种考试形式决定了录取联考成绩的院校(主要是综合性大学)更倾向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
校考则更具针对性,反映了艺术类院校对专业深度和个性化培养的追求。校考由院校根据招生专业单独组织,考试内容灵活多变,如国美注重笔墨意境,央美强调空间与力度,清华美院可能增加文化综合素养测试。这种差异化考试决定了艺术院校更倾向于培养专业型、创新型艺术人才。
最终,艺考的最后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与社会供需关系的结合!
备注:个人观点,仅供沟通交流,不做参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