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江苏省大学排名

2025年江苏省高校排名迎来新一轮调整,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继续稳居省内前两位,分别位列全国第5名和第13名,彰显其综合实力与学术地位的不可撼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4名)、南京理工大学(38名)作为国防七子成员,在航空航天、兵器科学等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大学(49名)首次进入全国前50强,成为苏南地区高等教育崛起的重要标志。

中国矿业大学(52名)、河海大学(54名)依托特色学科持续发力,南京农业大学(45名)则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展现突出价值,形成江苏省"双一流"高校矩阵的多元发展格局。

南医大跃居第9:医学强校的跨越式发展

南京医科大学此次与南京师范大学并列省内第9名,全国排名同步跃升至65名,创下历史新高。作为首批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南医大近年在重大疾病防治、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等级。

学校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等23家三甲医院建立深度医教协同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医科类高校前三。

江科大攀升至23名:船舶特色的创新突围

江苏科技大学作为船舶工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此次排名较上年提升7个位次,全国排名达到186名。学校充分发挥镇江"江河交汇"的区位优势,在绿色船舶技术、海洋装备智能化领域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与招商局工业集团共建的"智能造船联合实验室"年内孵化专利技术42项。

其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2025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50名,毕业生在沪东中华、外高桥造船等龙头企业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8%。

徐工院跻身43名:产教融合的典范样本

徐州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代表,排名较去年跃升19位,全国排名442名,成为苏北地区高等教育突围的亮点。学校紧扣"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产业需求,与徐工集团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创新"教室+车间+项目"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4年校企联合开发的"智能盾构机远程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南京地铁建设项目,相关技术转化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学校还建成淮海经济区首个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年培训企业技术人员达5000人次,真正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结语

从整体排名格局观察,江苏省高等教育呈现"双核驱动、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南京作为科教重镇,集聚全省70%的"双一流"高校资源;苏州、无锡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加速高等教育布局;徐州、镇江等地通过特色化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在排名前50强中,理工类院校占比达48%,反映出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此次排名调整既体现了传统强校的守正创新,也展现了新兴高校的突破活力,为长三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坐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