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亚新几内亚大山里小孩求学

尼泊尔昆普村,从山顶放眼望去,四周是连绵不绝的大山,层峦叠嶂,起起伏伏。孩子们沿着蜿蜒崎岖的小路,一步一步往山下走,直到一条波涛汹涌的特耳苏里河挡住了去路。


凶险的特耳苏里河上悬挂了两根锈迹斑斑且带着小刺的钢索,钢索下面挂着一个能站人的铁筐。

上学去~

每天,昆普村的人都要通过特耳苏里河上的铁筐滑到对面的大路。两个人攀爬在铁筐上,脚踩在钢索上,手握住钢索上的三脚架,往前推。站在铁筐里的大孩子手拉着钢索,一起使劲,同心协力一起过河。


跟尼泊尔昆普村的孩子上学一样艰难险阻的是秘鲁乌鲁族人,他们生活在30平方米的漂流岛上,四周是广阔无垠的湖泊。


每天,比达尔要划着一艘小船穿过8300平方公里的的喀喀湖,一个人前往湖对面的学校。早上六点半出发,要划两个多小时才能划到对面的村子。


最让人担忧的是变幻莫测的天气,前一秒晴空万里,后一秒乌云滚滚。随之而来的大风大雨,会导致划船的时间增加,甚至可能会翻船。但是即使这样也阻挡不了比达尔上学的心。


“我真的很想上学。””如果我今天去不了学校,那跟其他同学相比我就落后了。”这是在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中每天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划船过湖的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他们无论多远、多困难都坚持去上学。


在他们的心中,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能够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更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无论上学的道路多么艰难,万水千山也挡不住孩子们的脚步。

《我们这样去上学!》

跟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和女儿一起看得这本书《我们这样去上学!》。《我们这样去上学!》通过肯尼亚、瑞士、美国、印度、阿根廷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孩子走进他们的生活,踏上非同寻常的上学路,进一步感受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和生活方式。


《我们这样去上学!》让我们发现原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上学竟如此不同,有的孩子在阿尔卑斯山脉搭乘着索道去上学,有的孩子在冬天滑着滑板去上学,有的孩子载着同学划着独木舟去上学,还有的孩子骑着马去上学……


当看到这些新奇独特的上学方式时,不禁让人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原来上学还有这么多姿多彩的一面,让人想亲身经历一番。


跟随着孩子们的脚步,一起感受一下吧!


1、坐索道、滑滑板、划独木舟、骑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上学,让人大开眼界

坐索道去上学~

在我们中国,上学的方式有很多。我小时候是骑着自行车去上学,现在我女儿是乘地铁或者公交车去上学。


我们上学的方式多么平平无奇,那么《我们这样去上学!》里展示的上学方式就多么有趣。《我们这样去上学!》给我们展示了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孩子的上学方式,最让人感到有意思的莫过于坐索道、滑滑板、划独木舟和骑马。


一提到瑞士,我们就能想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虽美,但到处都是山路,去镇上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住在阿尔卑斯山的莫里茨最喜欢的是夏季和冬季,那个时候游客众多,山上就会运行索道。


坐索道上学的莫里茨最开心,他能悠闲地数着山上的奶牛,偶尔还能够看到岩羚羊或羱羊在岩石间跳跃。阿尔卑斯山上的美景让他如痴如醉,给他的上学路增添了无数乐趣。


跟随着爸爸妈妈在北极圈生活的斯文尼娅,即使在八月份也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北极圈实在是太冷了。她都是滑着滑板去去上学,到了学校只要把滑板插在教学楼前的雪中就行了。等她再大一些,她就能单独开着爸爸的雪地车去上学了。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玛丽茜萨和家里人住在雨林的一间小屋里。由于住在乡村,所以没有马路,只有陡峭的山坡和汹涌的河流,她们上学的路并不好走,甚至非常危险。

划船去上学~

玛丽茜萨的爸爸给她做了一只独木舟,她和几个同学一起乘独木舟上学。冒着酷暑要在河里划一个多小时才到达陆地,之后要一起步行一段路,穿过一片茂密的丛林。年龄大的孩子随身带一把砍刀,若灌木丛太过于茂密,便用砍刀砍出一条路来。


生活在阿根廷大牧场的瓦伦缇娜和马努埃尔成为了同学人人羡慕的对象,因为其他孩子都是父母开车送到学校,唯独她俩是骑着马去上学,不仅可以驰骋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还能够欣赏沿途的一路唯美风景,好不自在!


坐索道、滑滑板、划独木舟、骑马……生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根据当地不同的生活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上学,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也为有些孩子为了去上学而奔波一两个小时的坚持所感动,更感受到了“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每份成功背后都有着十分的坚韧和艰辛,期待所有追寻梦想的孩子们都能够走到梦之彼岸,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透过孩子们的上学路,让我们领略了这七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和生活方式

肯尼亚的非洲大草原~

肯尼亚,东非中部。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乌干达和坦桑尼亚接壤。肯尼亚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拥有非常壮观的非洲大草原,灿烂的阳光下是自由奔跑的野生动物,有霸气十足的狮子、成群结队的斑马、威风凛凛的犀牛、高大威猛的大象等,这些迷人的动物让人目不暇接。


在肯尼亚看不到高楼大厦,也看不到一排排的商店,只有俭朴夯实的茅屋,一家人都住在里面。全家人生活主要靠一块地,地里种一些玉米和豆类,还养了一头奶牛和一只羊。


金蒂基和弟弟妹妹去邻村上学,每天要穿过非洲大草原,一路上非常危险,他们尽量避开那些危险的野生动物,比如狮子、鬣狗和大象。


金蒂基上的学校非常简陋,只有一间屋子。他们一般都在外面上课,没有课本、地图和电脑,只纸和笔。即使条件如此简陋,来回上学的路途如此遥远,但是像金蒂基这样穷苦的孩子坚持不懈地去上学,因为他们知道良好的教育,能够改变他们贫困家庭的现状。


跟肯尼亚有着天翻地覆变化的是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一个国家——美国。一提起美国,自由女神像、金门大桥和白宫这些标志性的建筑物出现在脑海中,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迈阿密这些耳熟能详的城市映入眼帘。


在所有人的眼中,美国富有、自由、开放,拥有着发达的经济和工业。在教育方面,拥有独树一帜的知识体系。


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克尔一家有三个孩子,杰瑞和艾米两个孩子吃好早饭去坐校车上学,最小的孩子小吉姆由父亲开车送去幼儿园。


学校里的课程跟其他国家不一样,这里的老师很少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课,都是由同学们分成几组进行学习,可以用平板电脑查阅资料或者把作业储存在手提电脑中。


从景色迷人的肯尼亚到自由开放的美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跟随着孩子们的脚步,走进他们的生活,更通过他们了解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比如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更打开了孩子看世界的窗口,建立全球化视角,树立多元思维。


3、写到最后

画出自己上学路~

在《我们这样去上学!》这本书的最后,可以让孩子拿起画笔画出自己的上学之路,可以是现实主义创作,也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不管哪一种都能够让孩子沉浸其中。


于是,我把画笔递给我女儿,她沉吟了半天,终于开始发挥创作起来,一顶巨大的绚丽的热气球赫然出现在眼前。


“坐着热气球去上学,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笑着对她说。


她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犹如冉冉升起的太阳。或许在未来的某个国家,说不定真的会有热气球载孩子们去上学的故事。


不管是坐索道、滑滑板、划独木舟还是骑马,在这漫漫上学路中,只要带着一颗不怕艰险、坚持不懈的心,在求学的道路上会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带着最美好的心愿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欢迎关注我,一起走进美丽的阅读世界❤

#以书之名# #读书有感# #浪花朵朵# #读一本好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