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部韩剧把韩国教育内卷的残酷现实摆在大众面前。几年前的《天空之城》让我们见识到顶尖家庭教育内卷的疯狂,而新剧《善意的竞争》则将焦点对准了韩国高中生。本以为中国学生已经够 “卷” 了,可对比之后才惊觉,韩国学生的内卷程度远超想象。
在《善意的竞争》中,顶尖女高彩华女高里,两位女主角命运迥异,却都深陷韩国高考的残酷竞争中。瑟琪出身底层,自幼在孤儿院长大,为了保持第一名的成绩,不得不服用 “聪明药”。转学至彩华女高后,她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探寻父亲死亡的真相。在伊则是财阀千金,表面上是全校瞩目的完美女神,私下里却操控着 “聪明药” 交易。在彩华女高,“聪明药” 成了学生们提升脑力的日常补品,这些药本是治疗 ADHD 的处方药物,服用后能让人保持大脑专注、精神集中,更高效地应对考试。
然而,仅仅靠 “聪明药” 还不够。为了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状态,在伊甚至采用自体输血的方式,提高血液中的含氧量。还有一些家长,为了不让月经影响女儿考试,从高二起就带孩子去做避孕手术,通过避孕器让孩子保持无月经状态。更夸张的是,精英家长为了让女儿拥有完美八字,会将其出生时间精确控制到时分秒。
精英家庭的孩子虽拥有丰富资源,但他们的压力也超乎想象。信奉 “弱肉强食” 的家长逼迫孩子参与恶性竞争,只有成绩好才能获得父母的爱。于是,这些孩子在极端的压力下,表面上是令人羡慕的学霸,背地里却流连夜店,用极端方式宣泄情绪。
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这场教育竞争中则更加无力。学习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有资源的人手中,一门课外补习费用高达 250 万韩元(约合人民币 1.29 万元)起步。这样疯狂又变态的剧情,其实只是韩国教育内卷现实的放大。韩国的升学体系向来以高强度、高竞争闻名。
据韩国政府调查,四分之一的 2 岁以下儿童就已开始上课外补习班。从小学起,课外补习成为标配,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国就兴起了付费自习室,还有专为学生复习考试设立的考试院。这里的每个房间仅有约 4 平方米,集吃住学于一体,承载着无数学生改写人生的梦想。到了高三,为了一年一度的 “修学能力考试”(韩国高考),全国航班延迟、上班时间推迟,只为给考生营造安静的考试环境。
首尔的鹭梁津小镇,以水产和补习班闻名。街头遍布培训班、打印店和快餐店,走几步就能收到各个补习班的宣传单。韩剧《请回答 1988》中,德善和东龙没考上大学后,就来到这里复读。韩国年轻人就像被考试驱动的学习机器,在内卷的熔炉中被迫成为 “怪物一代”。
韩国的极端内卷也引发了诸多严重问题。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在全球名列前茅;年轻人沉迷考公、考财团,纷纷选择不婚不育,导致韩国生育率持续走低。
韩国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教育内卷的隐患。1980 年,韩国就开展了大规模的减负行动,出台多项政策,包括禁止课外辅导、废除大学入学选拔考试、按高中成绩及预备考试成绩选拔大学新生、扩大大学入学定员及实施毕业定员制、减少高中教育课程等。政策执行力度极大,若学生接受私人教育被发现,家长将被剥夺公务员任命权并接受税务调查,教师则会被罢免教职。政府甚至成立了 “课外辅导打压队”,定期打击非法补习行为。
但家长们总有应对之策,各种规避政府监管的方法层出不穷,如安排老师深夜 11 点到家里辅导、将老师伪装成亲戚或家政阿姨、躲到郊外别墅或轿车上进行辅导等。补习班虽被取缔,可大学录取依旧按分数排名,有钱人能请金牌老师住家辅导,普通家庭只能请价格低廉、流动性强的大学生补习。最终结果是,考入韩国三大名校的大多是富人家庭的孩子,韩国政府原本 “减负促公平” 的初衷,反而造成了更深层次的不公平。后来,越来越多的中下层家庭强烈呼吁开放校外培训。在舆论压力下,1995 年,韩国政府允许公立学校为有需要的学生补课。
时至今日,韩国的补习浪潮愈演愈烈。2019 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韩国上补习班的学生比率高达 74.8%,其中小学生占 83.5%,初中生占 71.4%,高中生占 61%。2023 年,韩国高考宣布取消 “魔鬼题”,降低考试难度,试图减轻学生课外补习压力。然而,这对韩国普通家庭并非利好消息。因为韩国高考一直靠超纲、难度极大的 “魔鬼题” 来区分学生层次,取消 “魔鬼题” 意味着普通孩子通过刷题逆袭的机会更少了。教育内卷和教育资源不公平这两大困境相互交织,严重影响着韩国年轻人的前半生。
韩国和中国都深受儒家理念影响,儒家重视教育,将其视为社会流动和家庭荣誉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教育内卷演变成全社会层层加码的竞争游戏。韩国纪录片《学习的背叛》中,初三学生叶媛每天学习时间长达 16 小时以上。韩国学生每天能睡 5 小时都是奢侈,毕业生每天睡 3 小时成为常态。而在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在不断增加。21 世纪教育研究院 2018 年的研究显示,中国小学生平均在校时间从 2010 年的 6.7 小时增至 8.1 小时,中学生从 7.7 小时增至 11 小时。五年间,小学生与中学生在校时间增幅分别达到 20.9% 与 42.9%,学习时长和强度显著提高。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中韩家庭都不惜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教育支出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韩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有 13 至 18 岁孩子的韩国家庭,平均每月用于补习班的支出高达 114 万韩元(约合人民币 5848 元),几乎占家庭月支出的五分之一。《2023 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统计显示,89.6% 的中国家长将 “子女教育” 列为家庭开销的第一优先级,甚至高于住房和医疗。一线城市家庭年均教育支出达 8.7 万元,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 23%,较五年前几乎翻番。中国有海淀妈妈,韩国有江南妈妈,她们在教育中都扮演着相似角色:辞职全职育儿,精心制定学习计划、筛选优质名师资源,堪称家庭教育系统的总设计师。
可当所有人都全力投入内卷时,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答案令人痛心。韩国国家统计厅数据显示,2022 年韩国 10 至 19 岁青少年中,自杀连续多年位居死因首位,占比高达 45%。在中国,“拒绝上学” 现象日益严重,心理门诊一号难求,越来越多的孩子因焦虑、抑郁而无法正常上学。事实上,教育内卷并未造就真正的 “胜利者”,学历含金量加速贬值,曾经的 “金饭碗” 如今也不再稳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名校毕业卖奶茶”“硕士送外卖” 等新闻屡见不鲜。中韩年轻人在这场教育内卷中投入了青春、健康和家庭资源,最终却发现,这场比赛既没有公平,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