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工程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五所高校之一,本科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研究生教育则依托教育部备案的博士/硕士点开展,强调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性金融问题解决能力。
该专业以经济学、金融学为基础,深度融合数学建模、统计学分析及计算机技术,培养具备量化分析与实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优势
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人大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均位列第一,金融工程作为交叉学科,依托财政金融学院的强势资源,形成了“金融+数理+编程”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二、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分为三大模块:
金融学类: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公司财务、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数学类:随机过程、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随机分析与控制;计算机类:编程技术结合金融建模,应用于衍生产品定价及量化策略开发。课程设计突出实践导向,例如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课程模拟金融产品设计与风险对冲。三、培养方向学术研究
聚焦金融创新产品定价理论、风险管理技术及中国衍生品市场政策研究,为博士深造或科研机构输送人才。职业发展
培养目标包括:金融产品设计开发者(如衍生品、固定收益证券);企业财务管理与融资专家;量化交易策略研发及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四、就业前景
毕业生主要进入以下领域:
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公司从事量化分析、衍生品交易及风险管理;企业部门:大型企业财务、融资及投资战略岗位;政策机构: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宏观经济研究机构;新兴领域:量化交易员、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数据分析师等,薪资水平与职业发展空间显著高于传统金融岗位。五、报考建议适合群体:数学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强且对编程感兴趣的学生;深造路径:本科后可选择本校金融工程硕士/博士项目,或申请国内外顶尖高校量化金融方向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地位历史沿革与定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设立于2002年,是全国首批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立的五个学科专业点之一,具有学科建设的先发优势。专业依托金融学院的多学科交叉平台,融合金融学、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技术,定位为培养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与量化分析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024年ABC中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排名中,中央财经大学位列全国前六,获评A+级。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完整,2025年新增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公告显示其科研能力持续强化。二、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向(一)核心课程模块
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模块,覆盖理论与技术应用:
金融理论:金融学原理、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金融衍生品定价与风险管理;数理工具: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随机过程、微分方程与统计建模;技术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金融数据分析(SAS/R语言)、区块链技术与实验金融学。(二)特色培养路径实践教学: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如“金融产品设计实验”)及金融机构实习项目提升实操能力;国际化资源:引入国际前沿课程体系,开展“鸿儒全球金融治理”系列讲座,与海外高校合作培养跨文化视野;行业认证导向:嵌入CFA考试相关内容,支持学生考取金融分析师等职业资格。三、培养特色与优势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整合金融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强调“数理建模+编程实践+金融创新”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科研与实践并重科研平台:金融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科技实验室等支持学术探索;校企协同:与证券、基金公司共建实习基地,参访亚投行等机构强化行业认知。四、就业与深造方向就业领域量化金融:投行、基金公司(如中金、中信证券)的量化交易与风险管理岗;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开发、智能投顾算法设计;政策与监管: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的金融政策研究与合规管理。深造路径
约60%本科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顶尖高校攻读金融工程、商业分析等硕士项目,部分学生通过本校硕博连读项目衔接科研与职业发展。五、报考建议适合群体:数学基础扎实、逻辑思维强且对编程与金融创新感兴趣的学生;竞争情况: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常年位居校内前列),建议关注招生动态及暑期实训选拔(需通过笔试与面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工程专业
一、学科背景与专业地位学科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设立于2002年,隶属于中国金融学院(原金融学院,2023年更名),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该专业依托应用经济学学科优势,融合金融学、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技术,聚焦量化金融与金融创新领域。2021年增设金融工程硕士与博士项目,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与中粮期货、联合资信等机构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产学研结合。专业排名与声誉
该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长期位居校内前列,毕业生深造率约70%(国内外顶尖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等硕士项目)。二、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向(一)核心课程
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模块:
金融理论:金融经济学、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量化技术:随机过程、金融数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实践技能:量化投资与资产组合管理、金融数据库使用、金融产品设计实验。(二)特色课程与活动实务课程:如《商品期货与期权》依托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邀请业界专家授课;实训项目:暑期实训涵盖参访亚投行、中粮佳悦工业基地等,强化行业认知;竞赛与认证:举办“求索杯”期权做市模拟交易大赛,鼓励参与CFA等职业认证。三、培养特色国际化导向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合作,引入海外教学资源,课程设置与全球金融工程认证体系接轨。实践导向
通过业界导师制、金融科技实验室等平台,提升金融建模与量化策略开发能力。交叉学科融合
专业课程覆盖金融、数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四、就业与深造就业领域量化投资与资产管理:券商、基金公司量化交易岗;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研发、智能投顾算法设计;风险管理:银行、保险机构风控模型开发。深造路径
约70%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顶级高校攻读金融工程、商业分析等硕士项目,部分学生通过本校硕博连读项目衔接科研与职业发展。五、报考建议适合群体:数学基础扎实、对编程与金融创新感兴趣,目标从事量化金融或金融科技领域的学生;竞争情况:高考录取分数较高,建议关注暑期实训选拔(需通过笔试与面试)。
南开大学金融工程专业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地位学科基础南开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创办于2005年,依托金融学院的强势资源,融合经济学、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技术,定位为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前沿领域。
该专业所属应用经济学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金融工程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排名
在2024年金融工程专业全国大学排名中,南开大学位列第4名(软科榜单),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二、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向(一)核心课程模块金融理论:衍生金融工具定价、固定收益证券分析、金融经济学、风险管理;数理基础:随机过程、微分方程、计量经济学、金融数学;技术应用:算法交易、信用风险控制、Matlab与金融实验、SAS与R语言编程35。(二)培养特色实验与案例教学
设置实验金融学、实验投资学等课程,通过仿真建模与金融产品设计案例提升实践能力。国际化与行业认证
开设CFA(金融分析证书)专题讲座,鼓励学生考取全球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跨学科融合
课程体系强调“金融+数理+编程”三位一体,培养量化分析与金融产品开发能力。三、就业与深造路径就业领域金融机构:证券、基金、银行从事量化交易、风险管理(如南华基金何林泽校友);金融科技:智能投顾、区块链技术研发与数据分析岗位;政策研究: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宏观经济智库。深造优势
本科毕业生可选择本校金融工程硕士/博士项目,或申请国内外顶尖高校量化金融方向。
深圳金融工程学院(与深圳市政府合建)提供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助力职业发展。四、报考建议适合群体:数学基础扎实、逻辑思维强且对编程感兴趣的学生,需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竞争情况:近年录取人数小幅缩招,但双非院校生源比例有所增加,需关注招生动态。
厦门大学金融工程专业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地位历史沿革与学科实力厦门大学金融工程专业依托金融学科优势,于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专业代码:0202Z1)。该专业融合金融理论、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技术,定位为培养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排名中,厦门大学位列全国第五。课程建设成果显著,拥有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1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二、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向(一)核心课程模块
课程设置突出“金融+数理+编程”交叉学科特色:
金融理论:金融学、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国际金融学、风险管理学;数理工具:随机过程、计量经济学、金融数学、经济分析软件(SAS/R);技术应用:算法交易、Matlab与金融实验、区块链技术、证券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二)培养特色实验与实务结合开设实验金融学、实验投资学等课程,通过仿真建模和金融产品设计案例强化实践能力。国际化与行业认证
引入CFA(金融分析师)考试相关内容,鼓励学生考取全球职业资格证书。产学研协同
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参与量化投资策略开发与金融科技项目研究。三、就业与深造路径就业领域量化金融:证券、基金公司(如长信基金校友案例)的量化交易与风险管理岗;金融科技:区块链研发、智能投顾算法设计;学术与政策研究:高校、智库及金融监管机构的经济分析。深造优势
本科毕业生可选择本校金融工程硕士/博士项目(考试科目含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三及宏微观经济学),或申请国内外顶尖高校量化金融方向。深圳金融工程学院(与深圳市政府合建)提供产学研融合的实践平台。四、报考建议适合群体:数学基础扎实、逻辑思维强且对编程与金融创新感兴趣的学生;竞争情况:高考录取分数较高,考研需重点准备数学三与宏微观经济学(806科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