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中记载孔子的饮食时说“不时,不食”,如何理解这四个字?
夫子朱熹说:“不时,五谷不成,果实未熟之类。”这显然是把“不时”理解成了“时间未到,植物还没长成”。只是“五谷不成,果实未熟”就采过来吃,要么是孩子,要么是遇到了饥荒,属于小概率的事件,大体不会记入孔子的饮食规矩。
李泽厚先生译读为:“季节未到,不吃。”这包含有前面“时间未到”的意思,但可以理解得更宽广,比如反季节果蔬,虽然时间未到,但植物长成了,这在大棚种植流行、保鲜技术先进的今天,很容易理解。
那么孔子的“不时,不食”是不是指不吃反季节果蔬呢?也不是!因为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反季节种植的技术,即便是有,也不是孔子这种身份能吃得上的。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年)十一月,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路过易州(今河北易县)。“司马陈元璹使民于地室蓄火种蔬而进之;上恶其谄,免元璹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孔子身后一千多年,反季节种菜也是极困难、极奢侈的事情。
钱穆先生和杨伯峻先生的解读,都增加了“吃饭要当其时”的内容,这让人思路顿开。如果“不时”不是指食物生长的时间,那有没有可能指吃饭的时间呢?
《孟子·縢文公上》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其中“饔”指早饭,“飧”指晚饭,先秦时期,大夫以下每天就是吃两顿饭,其时间大体就是日出后和日落前。《吕氏春秋·尽数篇》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说明人们不仅定时吃饭,而且把按时吃饭当成了养生之道。
所以,“不时,不食”就是“不到吃饭的时间,不吃”。现在虽然已经变成了一日三餐,但定时吃饭,不到吃饭的时间不乱吃东西,大体还是有养生的科学道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