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英法之间的争斗从未间断过,从诺曼征服,到英法百年战争,再到后来反法联盟,英法之间总是互相牵制,尤其是在英法争霸期间,双方互相给对方使绊子,毕竟没有法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牵制英国,美国就不可能独立。同时没有英国对普鲁士的怀柔,也没有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法国与英国作为欧洲历史上的两大强国,其发展轨迹的差异始终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法国丰富的农业资源
尽管法国拥有欧洲最优越的地理条件,地处西欧心脏地带、三面环海两面靠陆、肥沃的平原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塞纳河与卢瓦尔河等水系纵横交错,战略上法国拥有欧洲最好的地理位置,拥有着地中海和大西洋漫长的海岸线,与西班牙隔着比利牛斯山脉,与意大利隔着阿尔卑斯山脉,与德国隔着低地沼泽和阿登森林。同时法国气候适宜,北方大面积平原适合耕种小麦,南方在种植小麦的同时,还适合水果培育,整体而言法国相较于英国来说,更适合农业,毕竟英国全境多雨且多风,并不太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牧业更加发达一些。
同时,法国距离主流文明更近,古代欧洲的文明基本都兴盛于地中海沿岸,法国显然距离这些地方更近,无论是去希腊、意大利,还是埃及和土耳其,所以法国长期以来都更加富裕,但在工业革命、海外殖民、金融体系构建等关键历史节点上,却屡屡被隔海相望的英国抢占先机。这种地理优势与历史现实的反差,源于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
英法地理区位
1、地理禀赋的双刃剑效应
法国广袤的平原和温带气候孕育了欧洲最发达的农业文明,中世纪时巴黎盆地的小麦产量支撑起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但这种“陆地帝国”的天然优势也形成了路径依赖,16世纪当英国地主通过“圈地运动”转向羊毛纺织业时,法国贵族仍沉迷于征收实物地租。这就是传统农耕国家对土地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其他地区的原因。
地理上的大陆性特征更使法国长期陷入陆权争夺:从百年战争到拿破仑时代,法国陆军预算常年占财政支出的70%以上,而英国坐拥英吉利海峡的天险,可以避免被其他战争所波及,比如二战德国在快速推平法国之后,却无法直接进攻英国本土。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法国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但是由于地理原因,不得不均衡发展,更加偏重于陆军建设,就在法国陷入陆军和海军发展困境的同时,英国将资源集中于海军建设,打造了一支称霸世界数百年的皇家海军。
正如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言:“法兰西像一棵根系过于发达的橡树,它的养分永远不够同时滋养枝叶和果实。”
光荣革命
2、制度演进的分水岭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确立的议会制,创造了当时欧洲最灵活的财政动员体系。伦敦证券交易所1698年就能为战争发行国债时,法国仍依赖包税人的横征暴敛。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英国国债利率已降至3%,而法国高达10%,这种制度差距直接反映在殖民竞争上。
七年战争(1756-1763)期间,英国海军年均建造12艘战列舰,法国仅能维持5艘。更关键的是,英国通过《航海条例》构建了商业-海军-殖民地的闭环系统,而法国重商主义政策始终未能打通国内产业与海外市场的经脉。相较于十七世纪英国就形成了议会制度,法国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普法战争失败之后,才全面建立起议会共和制。
3、社会结构的深层制约
法国独特的“穿袍贵族”现象暴露了社会流动的僵化。直到大革命前,法官、军官等职位仍可公开买卖,里昂丝绸商要想跻身统治阶层,必须花费相当于200年收入的资金购买贵族头衔。这种制度导致法国资产阶级更热衷购置土地而非投资工业。
英国靠近海洋,所以更加重视工商业,而法国靠近大陆,更加重视土地。对比1720-1780年的资本流向,英国民间资本60%投入工商业,法国则70%转化为地产。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尖锐指出:“巴黎的沙龙哲学家们谈论着理性,外省的包税人却仍在用中世纪方式丈量土地。”
所以,英国农民可以更快的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投身于工厂中,走向工业化道路。而法国的工业化进程,则需要贵族资本驱动投资,把资本带到更大的利益面前,但是自始至终都不可能取代农业,这也就是两国工业化进程的差距。
宗教革命
4、宗教与文化的影响维度
中世纪,教会在英国攫取了大量的财富,王室和民众对教会爆发了不满情绪,随着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教会情绪日益高涨,亨利八世时期,在新思潮的推动下,加强王权,脱离罗马教皇的掌控,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入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手里,进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法国贵族更加传统,深受天主教会的洗礼,更多压榨得来的财富被教会瓜分。
新教伦理在英国催生的清教徒精神,与法国天主教的保守传统形成鲜明对比。英国非国教徒(Dissenters)创建了伯明翰月光社这样的技术创新团体,瓦特、博尔顿等工业革命先驱均出自这个群体。而法国南特敕令废除后,20万胡格诺教徒流亡他国,带走了里昂的丝绸技术和图尔的钟表工艺。文化上,法国宫廷的巴洛克美学追求精致奢侈品,凡尔赛宫每年消耗的丝绸相当于整个伦敦市场的需求量,这种偏好延缓了规模化生产的出现。
航洋时代
5、海洋意识的战略差距
航洋时代的到来,彻底拉开了英法两国的差距,面对被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垄断的海洋,英国人敢于挑战,且为了争夺海洋不择手段,英国自伊丽莎白时代就确立"海洋优先"国策,德雷克等私掠船长被奉为民族英雄。而法国直到科尔贝时代(1665-1683)才系统发展海军,且常陷入"大陆思维"的窠臼,路易十四时期海军预算的40%曾被挪用修建凡尔赛宫镜厅。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关键数据令人深思,1500-1700年间,英国人均航海里程是法国的7倍,这直接导致两国海外移民比例相差15倍。当加拿大法裔人口始终徘徊在6万时,英国北美殖民地已突破200万。对海洋的掌控直接代表了对市场的控制,英国人凭借掌握了海洋,在全世界倾销工业制品,赚取了海量的财富。
工业革命
6、工业革命的关键转折
1760-1830年间,法国在机械化进程中的滞后暴露无遗。英国拥有300家使用蒸汽机的棉纺厂时,法国仅有38家。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能源结构,英国煤矿距地表平均深度60米,且多位于沿海;法国煤矿多在山区,运输成本高出47%。这导致1850年英国生铁产量是法国的3倍,铁路里程是法国的5倍。经济史家克鲁格曼的测算显示,1780-1840年法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仅为英国的一半。
英法殖民地差异
7、殖民地的差距
英国人的强大,与其得天独厚的眼光是分不开的,殖民时代开始后,英法对整个世界展开了疯狂的争夺,英国人依托海军优势,拿下了北美东部和五大湖区域,拿下了澳洲,通过新加坡控制了马六甲,拿下了地中海和印度洋的结合部埃及,拿下了波斯湾挡住了沙俄南下,之后又抢占了富得流油的印度。而法国人,占有的是越南,是路易斯安娜。
特别是对于非洲的争夺,更显得两国的战略眼光的差距,法国人在非洲,抢占的是撒哈拉地区,在自家的后花园西非,还被英国人拿走了最好的地方尼日利亚,只剩下幅员辽阔却一无所有的沙漠。而英国人在非洲,占领的是矿产丰富的南非,是土地肥沃的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肯尼亚等地区。
而英国原殖民地,有着全世界最大且最好的几个港口,北美的纽约、澳洲的悉尼和奥克兰、东南亚的新加坡,东亚的香港、南亚的孟买、南非的开普敦和德班港、尼日利亚的拉各斯、东非的贝拉港。而法国殖民地呢?著名的似乎只有新奥尔良,科特迪瓦的阿比让港等不知名港口。
8、英国大陆均衡政策持续压制法国
英国因为孤悬海外,所以对欧洲大陆始终怀有警惕,为了牵制法国,防止法国一家独大,英国人扶持了很多对手,如沙皇俄国,如普鲁士王国,尤其是普鲁士的崛起,严重威胁了法国东北部边疆,使得法国始终无法抽身出来,与英国争霸。到了十九世纪,法国持续被普鲁士和德意志压制,无论是普法战争、还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法国全线占劣势。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法国在19世纪后期通过银行改革(1863年动产信贷银行成立)和基础教育普及(1882年费里法案)曾短暂反超,但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终使其失去全球霸权地位。今天看来,法国地理条件的“完美”反而成为某种诅咒——它既不像意大利那样支离破碎必须锐意进取,也不似英国那般资源匮乏被迫开拓海洋。这种地理决定论与文化制度论的博弈,至今仍是理解欧洲文明演进的重要范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