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和香港大学哪个好

先上结论:能上中文不上理工,能上理工不上中大。

强调一点的是并非看不起中大和理工,相反的,我非常热爱这两所学校,也为曾是中大人而自豪,只是香港和大陆大学环境实在相差太远,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要提醒学弟学妹,能出来读还是出来的好。

今天太忙,占坑明日答。

回来填坑了。

要说清楚上面的结论,我要先总结一下我本科在这两个学校的经历。

在中大的前两年是我想要的大学,在香港的后两年是我想要的成长。

因为不知道题主学文学理,就不讨论专业排名这些,只说说SYSU和香港几所高校的综合比较。

SYSU算得上是国内TOP10吧,不算太好太至少是华南第一学府。师资力量没的说,和香港理工/中文相比不会逊色,甚至可能尤有甚之。软实力中大不怂,但是大学的关键不在师资力量这一点。诚然,一个好教授可能会激发你求知的欲望,但在大多数大学里,最符合实际的一句话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至少在这三所学校,我可以保证是这样的。平均每天五六个小时的课程,教授们讲课简直飞起来,真正学到东西不在课上而在课下。其实上了大学你会发现,身边有好多用功的同学,在上课之前就把当堂要讲的弄清楚了,听这堂课只是为了印证几个问题。

说明白了这一点,其实大学最重要的是身边同学的学习氛围,以及大学能提供的机会。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还加上硬件设施这一条。为什么这么讲,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1. 人的自制力真的有限。高中的环境促使每个人都在努力,题主有中大水平又上知乎问问题,我姑且认为你是一个努力上进的好宝宝。可是大学完全不一样,因为你若是没有学习的动力,就会懒散到你自己都不敢相信。我讲真,不管你上大学之前,甚至是每学期开学之前,发过多少誓,做过多少计划,我这一学期要达成多少目标,最后能实现的着实寥寥。若你一开始不搞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获得学习的动力,在大学里,是很容易迷失的。毕竟生活嘛,谁不想轻松一点,作业抄了就抄了,期末复习了一样能过,这种心理在大学是普遍存在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讲,身边同学的学习氛围太重要。这三所学校都是相对自由的学校,不像北方一些大学还会有早晚自习班主任。中大辅导员一个人对几百个学生,除非你要自杀否则基本没人主动管你。我在中大读的化院,课程量不算太多,我比较学渣,每天除了上课时间之外平均再拿一个半小时出来学习,基本能应付平时的课程和作业还有实验报告等等。考试前一周时间抱抱佛脚,中大GPA也有个3.5/4.0这样。不算很好也不算很差,申请美帝勉强够看。学霸就厉害了,绩点肯定是满绩,天天去图书馆自习,平均每天比我多学五六个小时吧(我估计的)。嗯扯远了,说回正题。大学你会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这件事几乎是肯定的,你也会有人生中最快乐的四年时光,不必为了衣食担忧,同时社会的压力也还没有到来。有很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谈个恋爱,甚至单纯的,玩。都没有问题,但是唯一要确保的是在这四年的时光里,不要单纯的为了追求快乐而荒废学业。大学说到底还是学字为先。即使在中大,也有不少男生宿舍天天开黑搞起,不少女生宿舍天天煲剧追番逛淘宝,大四毕业投简历了两眼一黑。不客气的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大学自由开放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很多学生把自由过成了散漫。所以一个好的宿舍氛围,或者是好的几个朋友可以相互督促着学习,在大学里实在是很难得。

中大的学生天赋都很足,能考上中大都是有实力的学生,只是大学生活能给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什么都想尝试,唯独忘记了学习。

相比之下,香港的高校学期更短,一般13周课程结束,十五周学期结束。而中大动辄二十周的学期实在是太漫长。这带来的变化十分明显,本科学习的课程几所高校不会差别太大,至少在大类和基础学科上学的东西可以说没有区别,选修课程各学校院系开设不同也是常见。但是香港高校把同等的内容压缩到⅔的课时里学习,实际上学习压力大了很多。中大每门课就两门考试,期中期末。香港高校一般使用test制度。短短三个月时间里两个test一次期末考,从开学第三周第四周开始考试,一直考到期末,是香港各大学的现实。更重要的是,香港高校没有补考制度。挂科了就只能重修,挂了基础科目有可能会不能继续读高级科目,必须重修过了才能继续。所以在香港挂科是很严重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延毕。所以每一次test的成绩(一般是总评25%左右)都变得重要。可以说香港紧凑的学期制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氛围,这一点毋庸置疑。这种学习环境更能够延续高中保留的学习习惯,不至于使大学太过懒散放松。

我可以和楼主说一下我在香港后两年的学习经历。不夸张的说,整个两年平均每天12h的学习时间肯定有,包括周末在内。在顶峰的时候,那时候我要准备GRE同时还要做FYP,每天17h+的学习,只睡四五个小时。等你上了大学想起这个答案再来看一眼,就明白这是什么水平。希望那时候能再激励你一次。

2. 大学提供的机会决定了你的眼界。这个好理解的很,我给简单解释你就明白了。在香港所有的高校,基本都能给本科生提供大量的交换学习机会。新加坡国立啦,美帝藤校啦,学商科的更多是去欧洲交流的机会,基本相当于欧洲半年游。而这些经历带给你思想上的变化是很难量化但是又确实存在的。出去过再回来,眼界会变高,学不学得到多少东西暂且不说,这样的机会放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有的,不说中大,清北也很难比的了。再说的势利一些,交换经历中能认识的朋友应该算的上是极好的人脉关系,具体香港高校和哪些国外院校有合作,大学主页上都可以查到,我就不多说了。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经历对于独立人格的培养以及生活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裨益。说到这里要提一下的是,这些机会也和学校名气挂钩,对应的港大和科大还有中文能提供的交换机会是要比个理工、城大、浸会好上那么一些的。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讲座和各种活动。讲座内容无奇不有,来的人也是千奇百怪。真要算起来,可能每天都有不同的讲座是walk-in就参加的。运气好还能赶上TED来录像,校园歌手大赛说不定还有邓紫棋和陈奕迅做嘉宾。

3. 硬件设施。这是最后补充的一点。对于理工科这样有大量实验的学科,硬件设施真的十分重要。以化学举例,我本科的时候在实验室有独立的项目,几百万的仪器MS、NMR等等也是每天想用就能用,累计在实验室消耗的药品大约也值三万港币,而这仅仅是为本科生做一个毕业设计。香港的各高校别的不说,钱还是很多的。仪器设施上从来不含糊,相比大陆好了不少,不过这些年中大在内的一批名校资金也很充裕,这方面的优势可能没那么凸显但仍然存在。

另外还有的就是香港的住宿、网速、饮食等等都是质量比较高的。宿舍配有健身房台球厅等等,厨房也肯定有。香港各高校的图书馆比起大陆相差太多。齐全的数据库和藏书,全港各高校共享图书馆资源。校内安全措施也好,所有学校内的地方,钱包电脑放桌上去吃饭就行了,回来之后东西肯定在原处。而且最重要的是一桌一插座十分方便。香港的高校提供的所有设施都是在方便你学习和生活。并且学校各种制度合理完善,少有不便。

PS. 经济问题的话,如果没有奖学金,SYSU一年三万以内肯定够。香港理工or中文一年二十万以内吧。

解释我之前的话,在中大的两年确实太快乐,无拘无束的生活到现在都让我怀念。但是在理工的两年才真正学习和成长,说白了,课业压力太大,逼着你成长。

说到最后,其实香港各高校能提供的资源基本差不多,唯有学校名气不同,中文大学之于理工大学,大约相当于中山大学之于华南理工大学(华工校友勿喷我,都是爱)。确实的差别出在香港和大陆的大学体制不同。所以回归结论就是:

能上中文不上理工,能上理工不上中大。


作者:崔bobby

微信搜索:shitijun009[长按可复制]

关注这号的人,考试成绩一般不会太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