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WIIISH惟学空间
游历
在海外学习到底是什么样的?不同学校的学术氛围有何差异?世界这么大,去哪里寻找可能存在的另一种生活?
WIIISH惟学空间的伙伴们游历四海,为我们分享最真实 所见 所闻 所感 ,希望大家都能在合适的地方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本期由WIIISH惟学大家庭的学姐BUG为我们解读,那些她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MSc Architecture项目的学习和见闻。
瑞典 KTH
学院派建筑学
学习与生活
做两年北欧人
01. 瑞典KTH
我的瑞典同学特别特别特别多O.o...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的建筑学专业(MSc Architecture)隶属于建筑与建造环境学院(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和别的大多数建筑学院不太一样的是,我们学院有两个的分支(也就是Chapter),两个分支各自设立了学生组织:
建筑学属于建筑板块(Chapter A),在这个单独的分支里除了建筑学,还有建筑灯光设计专业。隔壁可持续板块(Chapter S)则囊括了可持续城市设计、土木工程、环境工程一类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
KTH游离在主校区边缘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赫赫有名建筑楼
©ArchDaily
KTH的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上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的教师团队包括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广泛的课程内容,涵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可持续发展等领域。除了学习建筑基础知识的入门课程外,还可以自由选择与当前社会所关注的建筑主题相关联的Studio。
上课!
在学生人数上,作为国际生以研究生身份来到KTH念书,会和瑞典的本科四年级同学一起学习(同理,研二和瑞典本科五年级一起学习),因此.....我的瑞典同学特别特别特别的多!
而我入学这一年中国学生又特别特别的少,大概是一共120左右的学生,80个瑞典人,4个大陆的学生,所以想练习英语口语的同学,来就对了,保你说不了一句中文。
瑞典帅哥,真挺帅的
瑞典 KTH
学院派建筑学
学习与生活
做两年北欧人
02. 学院派建筑学
可以说吗?来之前没想到会这么“工科”
KTH的建筑学是两年的项目,分为四个学期,其中包括了三个学期的普通课程和最后一个专门只做毕业设计项目的学期。这两年的学习感受说成千里迢迢来瑞典重温大四大五的学习时光一点也不为过。
KTH官网 研一的课程计划
从课程设置类型上说,分为三种课程:
A. Studio
B. Seminar Course
C. Orientation Course
每种课程都有不同的上课节奏,课程的目标也完全不同。这里以我的亲身体验来稍作介绍。
A. 最值得关注的Studio
Studio Project,毋庸置疑是最核心的课程。这就像在国内建筑最核心最重要最“死亡”的课程必然是专业课。Studio简单理解就是国内的专业课,上课频率、导师制度、同学数量甚至连设计目标都和国内的专业课特别的像。
这让我来了半年之后就彻底意识到:好家伙,哥们千里迢迢来瑞典重读大四大五了。
tutorial的时候我被二位优雅导师夹在中间,弱小无助,和导师你画我猜
但是导师画的我不用猜,清晰易懂到可以直接把图纸拿去施工
设计课一般每个学期选择一个Studio,Studio的课程会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八周左右,最终完成一个相对成熟的设计成果。
课程节奏也和国内建筑学相似,基本一周两节课汇报方案。上课的模式除了开题、中期的几次pin-up、最终的presentation之外,主要的上课模式就是和导师一对一“侃大山”——也就是tutorial(有的时候也会出现二对一精讲课程,老师数量二,我数量一)。
但和国内有所不同的是,有时候每周两次的课程不都全在教室里,Studio的老师会组织一些户外课,参观建筑案例、场地调研测绘一类的,偶尔也会请专门的外聘教授来开讲座。
在冷的要命的冬天,在最凛冽的寒风里,在教堂遗迹做测绘的我们
Studio的项目选题种类之多,学院甚至每学期为学生提供一个issuu的链接,里面详细介绍了不同Studio的任课老师、本学期设计主题以及大致的课程规划和课程目标,方便大家参考。
与此同时,每学期选课之前,学院会贴心的开一场Studio介绍会,所有的老师都会到场,人均15分钟左右的为大家简短介绍Studio的项目。结束了还有问答环节,老师们各自画块地盘代表自己的Studio,学生们可以主动去和不同的老师聊天,了解项目。在这时候就可以对Studio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甚至还可以提前了解不同老师的性格,对于选课也是很重要的辅助。
选课的方式是学生会收到一份表格填写,把所有的课程按自己的喜好排序,然后学院会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选到自己喜爱榜里前三的选择。除了毕业生优先选择之外,大家几乎都是抽奖的原则,所以具体能去哪个Studio、能不能去到心仪的Studio,还挺看运气的 :)
没错,当你的课程作业拿了第一就可以出现在新学期的studio介绍册上!(不是,我瞎说的)
不同的Studio的老师风格差异会很大!有的Studio是会做大量前期调研工作的,老师要求很高,非常严肃认真追求每一阶段成果,因此最终成果多得像是一个做了一整年的大项目;而相反有的Studio是老师动辄就带学生出去看看建筑,整个教学过程非常轻松和谐,用同学的话说就是:真没见过比p人学生还要p的老师。
同学激情如是评价
我很幸运(?)的在两个学期里都选到了气氛特别轻松和谐的Studio,轻松到连我的瑞典同学都感慨:不会有比我们Studio更松弛的了。
第一学期我成功选到了Fundamentals,选择的原因有三:①其中一位导师英语说的又慢又清晰看起来又温柔;②另两位导师一位很帅一位很美;③别的Studio都只有两个导师而这个有三位,我很好奇能有什么不同的“幺蛾子”。
(嘻嘻)
这个学期的第一阶段是类似“大师作品分析”+“在大师作品的基础上改扩建”的项目;第二阶段则是经历了对大师作品的分析,将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一个美术馆设计当中。
在第一学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教授Leif对我的指导。因为方案汇报经常聊不满15分钟,我老是在汇报完毕之后突然提出:“老师要不我们再聊点别的吧”。我常会问他一些我对于建筑学的困惑——建筑真的能解决所谓的社会问题吗?怎么样是好的怎么样是不好的?老师你觉得我今天找的案例怎么样或者有没有别的推荐的案例呢?......他都会很温柔地一一解答。(他真的我哭死)
第一次中期汇报怎么大家就“卷”了这么正式的模型
第二学期我选了Applied Architecture,课程更是精彩的离谱。第一阶段是在为一个中世纪的教堂遗址设计屋顶。我对导师说:“我觉得这个看似很简单的设计要求真的好难!”导师这样回复:“确实很难,我这辈子一直在研究的设计就是如何简单又优雅。”
第二阶段是和工程学的学生一起合作,基本上每个组都有6个组员,是3个建筑学学生+3个工程学学生的配置,一起设计建造一个桥。如果要说在这节课里我获得了什么一辈子都能有用的经验的话,我算是提前学到了以后工作的时候怎么样沟通不会被气死(不是)。
学建筑哪有不疯的(1:20模型制作现场)
前期的设计阶段一直在和工程学学生来回拉扯,我们给出一个版本的设计,他们进行计算,然后否决掉我们的方案,同时给出“可能正确”但是比例不太和谐的调整方向,我们再接着优化方案。
反反复复改良了大概1个月,结束了前期全部的设计阶段之后,我们开始搭建1:20的实体模型和1:1的节点模型(隔壁DKV Studio甚至还有1:1搭建木结构建筑的项目,想做专业木工的记得一定不要错过)。甚至在我们1:20模型做到一半的时候工程学学生还会突然在群里发消息:“真的对不起大家,好像有一些节点还要再优化……”
不过最终的桥梁设计答辩的评比环节,我们组出乎意料地拿了冠军!真是不辜负这两个月的辛苦。
给1:20模型拍正经照片
1:1的节点模型,真的坚固,真的可以站人
B. Seminar Course
这个可以理解为理论课,一周一次,上课的方式就是正常的老师授课,有时候也会让博士生来代课。Seminar的选择也非常多,每学期大约有11-12个不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选课的方式和Studio一样,都是自己给课程排志愿顺序然后学院随机抽奖。
Seminar Courses. 2024 Spring
https://issuu.com/kth-arkitekturskolan/docs/kth-a_seminars_2024_spring
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并不枯燥,不同的课程最终的结课作业也很不一样。我第一学期在的Seminar主题是研究建筑与光影的关系,结课作业非常有趣,是连续一个学期对一个城市角落进行拍照,然后对比光影,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总结。第二学期则选择了研究结构的课程,结课作业就是小组合作做了一个长达1m的悬挑模型。另外我了解到的一些别的课程,像是空间句法的课,可能就会要求学生使用gis从而完成一些调研结果;而图书馆研究的课则是上交一篇研究型论文。
教授:教学道具——学生:玩具
C. Orientation Course
相比较前两种松弛愉快的课程,Orientation可以算是超级特种兵课程!每个学期会有不同的主题,课程为期两周,安排在每学期的开学第一、二周,课程讲座+小组合作几乎是持续拉满,每一天的9-17点固定的工作时间,最终完成一个ppt的汇报。
不过也不用紧张,设置这个课程的目的其实是让同学加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有助于新同学融入建筑学的团队合作氛围,是认识新朋友的好时机!
经典fika环节
瑞典 KTH
学院派建筑学
学习与生活
做两年北欧人
03. 学习与生活
太松弛了,原来人还能这么活
KTH从最开始就是我很坚持的选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欧真的很松弛,来了之后就觉得,比我想象的还要松弛,不愧是你,KTH。
超绝松驰感:在学院的pub上开读书会,而我的导师在介绍自己写的选段
设计课占了相对较大的学习时间,不过也没有很多,怎么描述呢?用瑞典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周末是从周五下午三点就开始的。”——他真的,每周五下午三点准时离开,这放在以前,谁敢想做设计课不仅还有双休,还不用熬夜。
所以学期进行的期间,只要合理的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就能有大量的属于自己的课外时间可以安排。课业压力很小,以至于在惟学做申请作品集时指导我的老师 CAO SIR 一说他要从美国来意大利,我直接当机立断买机票去和他见面!!!
点击看————CAO————SIR——————
平常大多数的学习时间都是在建筑楼里度过的,建筑学所有的学生都在这栋楼里有自己的工位,所以可以看到不同Studio的进程,还可以看到瑞典低年级本科生的作品,一楼大厅时不时就会有某一个课程的结课展览。
研究不同夯土材料的课程结课作品
此处插入一个申请小TIPS:
说KTH建筑学的教学风格是究极学院派真的不算夸张!例如我在上设计课的时候,老师很不愿意看电脑里的3D模型,几乎会要求学生把阶段成果打印成图纸,最好配合简单模型来推进度。
在成果表达上老师们很注重建筑的细部表达,对模型的要求也很高。对建筑和场地的联系、建筑材料、结构细节、可持续思考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设计环节。
真 · 细部表达
瑞典 KTH
学院派建筑学
学习与生活
做两年北欧人
04. 做两年北欧人
瑞典,你就是一个巨大的RPG游戏
来瑞典之前的几年好像一直有画不完的图,考不完的试,写不完的论文和忙不完的莫名奇妙的事情,能不能暂停一下。没想到真是让我暂停了两年。来了这里之后发现,人好像是可以没有目的的过好每一天的。平时走在路上偶尔会觉得路人都是NPC,瑞典就像一个巨大的RPG游戏。
我会学着瑞典人永远带着头戴式耳机,天气好出太阳的时候会去找一个港口的路边长椅上坐着,没有课的时候去城市的制高点看看日落,光是骑车去学校的路上穿过森林的时候都会让我觉得舒适的很不真实。
雪是真的滑爽了
需要适应的是这里极昼极夜的季节,我身边有的朋友因为冬天每天天黑时长长达18小时感觉情绪低落的,也有因为夏天每天天亮时长高达20小时感觉焦虑的,能不能对气候适应算的上是来北欧比较大的考验了。
终于在漫长的冬天结束之后,樱花赏了
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已经去了很多想去的地方,做了很多想做的事情,了解了很多不同的观点,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人。我喜欢和朋友们开玩笑说,如果你在瑞典生活过,那你这辈子就定型了。我没法断言来了这里的生活是让我突破了舒适区,还是死死的把我框在了舒适区里,但是我很高兴能够知道,原来在地球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还有这样的一种活法。
10年前就想看的演唱会居然真的有机会去了
世界也终于轮到我去看了
总而言之,如果你还在纠结要不要选择KTH,我只能告诉你,冲就完事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