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是个马中两国人民都难忘记的日子,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互免持公务普通护照和普通护照人员签证的协定》,实现了两国交往的新空间,马来西亚政府随即宣布对中国公民实行永久免签的决定,马来西亚对华永久免签政策对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旅游、教育、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特别是对旅游影响最大,免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马两国之间的旅游交流。中国游客可以更便捷地前往马来西亚,体验其美丽的海岛风光和独特风情,而马来西亚游客也能更容易地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城市魅力。这种便利性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双方旅游业的繁荣,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再就是对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留学方面,免签政策简化了中国学生前往马来西亚留学的流程。中国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提前前往马来西亚,实地考察学校,了解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这有助于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此外,免签政策还促进了中马高校之间的合作,提升了留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全球影响力。
还有对双方经济的影响力巨大,互免签证政策不仅促进了人员往来,还带动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商人们可以更频繁地穿梭于两国之间,寻找商机,拓展业务,这有助于加强两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融合,推动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最后是提升了多元文化交流的空间,在文化交流方面,免签政策为学者、艺术家和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机会。他们可以更方便地到对方国家进行学习和交流,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和学术成果,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马来西亚华人坚持中华文化的原因,首先是语言和文化传承是马来西亚华人坚持中华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马来西亚华人群体占据了全国约23%以上的人口,很多华人在马来西亚生根几代,甚至家族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从中国移居而来的华工或商人。他们很好地传承了华语和华人文化,这使得马来西亚人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不感到陌生。
其次,宗教和习俗的保持也是马来西亚华人坚持中华文化的原因之一。对中国人来说,被同化成为马来人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宗教和习俗,而这些并不是他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因此,马来西亚华人坚持保留自己的宗教和习俗,如吃猪肉、早晨祷告等。
此外,经济优势和文化认同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马来西亚华人拥有绝对的经济优势,他们在马来西亚经济中占有很大份额,精通普通话和英语成为获得工作的关键。同时,中国人有天生的优越感,特别是当他们和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依靠扶持的本地人对比时,这种优势情结更加验证了他们坚持中华文化的必要性。
最后,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也影响了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坚持。马来西亚社会以伊斯兰教为基础,但华人不想丢失民族身份,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竭力保留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南侨机工在二战中帮助打通滇缅公路等事件也加深了中马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为什么中国会和马来西亚达成永久免签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始终把中国当作自己的母国。马来西亚华人是世界上所有华人中,对中国最为友好、最为热爱的。也正因为他们对中国的这份热爱,以及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当马来西亚的土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华人进行高压时,换做一族群,可能早就屈服了,但马来西亚华人却始终坚定地保持着本民族的定力,保持着华人身份,坚守自己的血脉,着实不易。可以说,在对中国的情谊上,没有哪个群体能比马来西亚华族更深厚。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不仅出钱,还出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永远是中国人民的亲人。
马来西亚的华人移民,大多是因为经济困难才前往那里的, 在世界所有华人中,对祖宗祖籍最有认同感的,当属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对中国有好感,主要还是因为当地宗族势力运作的结果,虽然这是现在官方比较避讳提及的方面。 马来西亚如今的经济成就,吉隆坡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华人努力建设的结果,他们为自己身上的华人血统深感骄傲,他们就如同在国内四处打工的游子,回国就仿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南洋华裔的先辈们当初漂洋过海,并非因为国难,而是为了生计去求生。 回顾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便能深刻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忠诚, 他们为了和祖国共渡难关,省吃俭用,捐助了大量的抗战资金、武器、医药和物资等,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祖国人民永远敬重!
中马永久互免签证政策通过消除短期往返的签证壁垒,显著提升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回家”便利性,其核心在于文化认同与血缘纽带的双重驱动。从政策直接便利性看,首先是免签覆盖探亲场景。新政允许父母可随时赴马探亲或陪同子女短期回国,无需繁琐签证流程。例如吉隆坡中餐馆老板观察到,华人家庭团聚频率从“一年一次”变为“一月一次”。其次是历史性政策升级。从2023年单方面免签(停留≤30天)到2025年永久互免,政策稳定性增强,避免临时性安排的不确定性。
从文化认同的深层联结看,教育体系延续中华文化,马来西亚华人坚持华文教育,中小学采用中国教材和简体字,学生熟读《三国演义》等经典,形成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媒体与节日强化纽带。当地中文电视台播放中国新闻和影视剧,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庆祝规模与国内无异,维系“母国”情感。
从社会政治背景的推动角度看,一是应对本土歧视政策。马来西亚“土著优先政策”长期挤压华人经济地位,部分华人将中国视为精神依托4。免签政策进一步消解“异乡感”,增强“回家”心理认同;二是经济合作延伸人文交流。签证便利化伴随EMGS系统AI预审等留学就业利好,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形成“探亲-留学-工作”的闭环链路。
政策表面是旅行便利,实质是赋予600万马来西亚华人更自由的“文化寻根”通道,从制度层面回应了其“虽居异国,心系华夏”的情感需求。
马中永久免签之所以被认为把660万华人的根与母国接上了,首先,文化纽带是免签政策的重要基础。马来西亚华人占比近四分之一,他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坚持传承中华文化,形成了强烈的文化认同。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完整,使用中国的拼音和简体字,孩子们从小学习《三国》、《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认同使得马来西亚华人将中国视为母国,情感上与中国紧密相连。
其次,历史渊源也为免签政策提供了背景支持。1910年,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华侨成为起义的主要支柱。1911年“三·二九”起义中,有16名马来西亚华侨英勇牺牲,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16人。这种历史联系进一步加深了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国的情感纽带。
此外,经济和战略因素也不可忽视。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1900亿美元。免签政策有助于深化区域经济融合,推动“去美元化”和数字合作。这对于促进两国经济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实际影响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和旅游方面。免签政策使得中国游客可以更方便地前往马来西亚旅游、探亲、商务活动等,释放了消费潜力,促进了教育、商务等多领域的互通。对于留学生而言,虽然免签不覆盖长期居留,但签证改革使得留学申请更加便捷,签证通过率大幅提升,留学体验得到改善。(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侨联海外顾问、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