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白求恩,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对中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他的事迹,我们在小学课本中都学过。白求恩在中国具体做了什么,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这里,咱们着重谈谈另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司徒雷登。说起司徒雷登,大家可能就比较陌生了,大多数人都不熟悉这个名字,不知道他的事迹。事实上,和白求恩同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人物,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有一个问题非常有趣,那就是为什么同为中国作出过重大贡献,白求恩的名字家喻户晓,而司徒雷登却籍籍无名,不广为人所知?本文,就试图来分析回答这一问题。
先来了解一下司徒雷登。首先,这里需要着重强调一点,他是一个美国人。1876年6月,司徒雷登在杭州出生。他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他在杭州生活到11岁,这才回到了美国读书。1904年,司徒雷登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学习汉语,跟随父亲到中国许多地方布道,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从此,他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在中国的生活。
接着,咱们来看看他对中国的教育做了哪些贡献。1919年元月,司徒雷登正式出任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说起这个燕京大学,大家肯定比较陌生,因为现在这所大学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说起北京大学,相信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燕京大学1952年被撤销,它的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并入中央民族学院,宗教学院1950年已独立办学(今燕京神学院)。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至今,北京大学仍有“燕园”校区。如今燕园内的建筑(如未名湖、博雅塔)及布局仍反映燕京大学时期的规划,成为北大标志性景观。
超前的治校方式和管理措施,使得燕京大学在短短的33年办学时间里,虽然总共招收的学生不足万人,却涌现出无数顶尖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知名学者和行业的佼佼者,不仅仅是培养了53个两院院士,其在新闻学、社会学等领域也是英才辈出,包括冰心、费孝通、侯仁之、杨绛等均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来担任外交部长的黄华,也曾是司徒雷登的学生。由此可见,当时的燕京大学有多牛。
然而,在司徒雷登接收燕京大学之初,它的规模却很小。学生只有94人,办学场地很小,老师也不多,资金短缺。面对众多问题,司徒雷登从1922年起,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其中一次就募得150万美元。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有了经费后,司徒雷登决定给学校另选新址。他和同事寻遍北京四郊,找到清华园西边的一块地。这里原是清代一个亲王废弃的园地,后转到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司徒雷登专门到陕西会见陈树藩,陈树藩对建校很感兴趣,以6万大洋将地产卖给燕京大学,并把其中的1/3捐作奖学金。这一块地有40公顷,再加上陆续又在附近买进的其他荒废园地,使燕京大学的总面积达到原来的数倍之多。经过数年建设,1929年新校址正式投入使用。燕京大学校园的建设,融合了中西文化,是司徒雷登的得意之作。可以说,燕京大学的崛起,是司徒雷登一手操办起来的。
他对中国教育界的另一大贡献,是使燕京大学中国化,得到中国人的认同。燕京大学是教会学校,资金也主要来自教会。司徒雷登意识到若严格遵循教会原来的办学思想,不顾中国人的意愿,学校就无法生存;只有教育政策反映中国舆论的要求,学校才可在中国立足和发展。所以,对于教育部禁止强迫学生崇拜宗教、禁止设置必修的宗教课程,司徒雷登都完全赞成。而且,他坚持由学校自行聘请教师;所有教师不必信教;按教授等级,中外教师同等同酬;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燕京大学云集了当时的一批大师,陈寅恪、郑振铎、谢冰心、钱玄同、费孝通、顾颉刚、张友渔、斯诺等都曾在燕京大学任教。
1928年春,燕京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到1930年代已经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这一切,都和司徒雷登的努力密不可分。可以说,燕京大学是司徒雷登一手打造出来的世界级一流大学,并为中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然而,他对中国的教育界作出了如此重大的贡献,却为何不广为人所知呢?这里,我就我个人浅显的观点,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
这要从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的内战说起。我们知道,内战时,美国是支持国名党的。在毛主席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毁灭共产党”,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这句话一语中的,使美国的意图昭然若揭。在这样的背景下,司徒雷登的人生又跨出了新的一步:他被杜鲁门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7年7月,司徒雷登在南京履职。他本来是搞教育的,对外交一窍不通,为什么会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百度百科说:“司徒雷登对中国和中国作风知之广泛,中国各阶层人士都能接受他,国共双方都有他的学生担任着重要职务”。也许,美国政府正是看中了他的这一优势,才人命他做了美国驻华大使。
然而,既然做了美国驻华大使,那么无论他内心有何想法,他都天然地站在了美国的立场上了,而美国是一直支持国民党的。事实上,他曾就以促成中国的和平为己任,试图组建中国的联合政府做出过巨大努力。他曾这样写道:“我之参与若存一线希望,促使国民党人与共产党人组成联合政府及统一的军队以结束此场耗竭民力、自相残杀之内战,我即不惜代价,全力以赴。”但是,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一山不容二虎。在那样的情况下,共产党又怎会同国民党建立起联合政府呢?
最终,国民党失败,司徒雷登也黯然离场。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对他这样评价:“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共产党对于司徒雷登是不买账的。而美国人,也把他当成了殖民中国失败的替罪羊。百度百科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中国,由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他长期被公众认为是美国侵略中国失败的代表人物。”我想,这句话,足以说明本文开头所提出的疑问了。
其实,从个人的角度审视一下司徒雷登的一生,我认为,他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是一步臭棋。他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是在其位,谋其政。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代表的美国政府的。他的所作所为,也都是要从美国的利益出发的。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对他的考验实在是太大了,真的是一个不小心,就毁了自己。设想一下,假如他没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依旧做他的燕京大学校长,等到内战结束,国人对他的评价,是不是会高出很多?中国人是不会忘记他对中国的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的。人生就像一盘棋,有时只要走错一步,就会满盘皆输。
现在,咱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白求恩的事迹。百度百科中有这么一句话颇为耐人寻味:“1938年1月,白求恩率加拿大、美国援华医疗队赶赴中国;1月23日,到达汉口,医疗队与中国红十字会取得联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总干事林可胜正在筹建救护总队部,为国共两党军队提供医疗服务,他征询白求恩的意见,白求恩认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更需要医疗援助,于是决定北上延安,并于3月31日到达延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白求恩可是一直为共产党服务的哦。别的话就不多说了,大家仔细去品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