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占了70%以上,按理说跟中国应该很亲近才对,毕竟血脉相连、文化相通。
可现实是,新加坡在国际关系上跟中国保持着距离,甚至有时候更偏向西方国家,比如美国。
这到底是咋回事?
从殖民地到独立,身份大转变新加坡不是一直就有的国家,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把它变成了贸易港口,大量中国移民跑过来,主要是福建、广东那边的人。
这些华人撑起了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不小。可到了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后,事情开始变了。
独立后,新加坡政府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纯粹的“华人国家”。
开国总理李光耀很清楚,新加坡周围都是马来人占多数的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和印尼,如果太强调华人身份,容易引起邻国的警惕。
所以,他们搞了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政策,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一块儿融进来,打造一个“新加坡人”的身份。
这就意味着,华人虽然人数多,但政府有意淡化他们跟中国的联系。
新加坡刚独立,国内还有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子,周边局势也不稳定。
李光耀觉得靠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英国,能保住新加坡的安全。
所以那时候,新加坡就跟西方站得近,跟中国反而有点疏远。
1976年李光耀第一次访华,跟中国关系才开始缓和,但正式建交拖到了1990年。这段历史说明,新加坡的“亲西方”路线早就定下了,跟中国走近是后来的事。
两条完全不同的路新加坡跟中国的政治制度差得十万八千里,这也是两国不亲近的大原因。
新加坡搞的是议会民主制,虽然人民行动党一家独大,但表面上还是有选举、有法治、有市场经济那一套。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国的理念和做法不搭。
政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互动。
新加坡不想被看成是中国的“跟班”,更不想让中国觉得自己会听话。
所以在一些大事上,它宁愿保持独立,甚至偏向西方,也不愿意跟中国绑得太紧。
华人不是“中国人”别看新加坡华人占70%,但他们的身份认同早就不是“中国人”了,这跟新加坡的教育和文化政策有很大关系。
李光耀那时候定了调子,要让新加坡人觉得自己是“新加坡人”,而不是某个族群的后代。
所以学校里推英语教育,华语虽然是官方语言,但用得不如英语多。
现在新加坡年轻人基本都说英语,对西方文化更熟,对中国的了解反而少得可怜。
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过研究,60%以上的华人说自己首先是“新加坡人”,而不是“华人”或“中国人”。这说明文化认同变了。
虽然祖上是福建、广东来的,但几代人下来,新加坡华人跟中国的感情联系淡了。他们看中国,可能就跟看其他国家差不多,没啥特别的亲近感。
再加上新加坡是个多元社会,政府老强调“和谐共处”,华人跟马来人、印度人一块儿生活,文化上早就本土化了。
不站队才赚钱新加坡的经济是个大亮点,但它跟中国的关系也没简单到“一家亲”的地步。
新加坡是全球贸易中心,经济高度开放,靠的是跟全世界做生意。
中国是它的大贸易伙伴没错,可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地方也一样重要。新加坡很清楚,不能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
“一带一路”,中国拉着新加坡一块儿干,新加坡也参与了,像苏州工业园区就挺成功。但在一些敏感项目上,新加坡很谨慎,尤其是跟南海、地缘政治沾边的,它就不敢趟浑水。
新加坡跟中国的关系,说白了就是既有联系又有分歧。
经济上,两国合作越来越深,2023年还升级成了“高质量前瞻性伙伴关系”,贸易额蹭蹭涨。
可政治和安全上,新加坡还是跟美国绑得紧,军事基地还给美军用着。
文化上,新加坡最近开始推华文教育,想拉近点跟中国的距离,但多元文化的底子没变,国家身份还是“新加坡第一”。
未来呢,新加坡估计还是会这么玩儿,在大国之间找平衡,既不跟中国闹翻,也不跟西方疏远。
参考资料
新加坡国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1]殷彪,张若曦.城市发展与住区转型:新加坡与中国的对话与展望[J].北京规划建设,2024,(04):204-212.
[1]辛斌.新加坡副总理:美国必须学会与中国共存[N].环球时报,2023-08-16(003)
.DOI:10.28378/n.cnki.nhqsb.2023.00608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