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国外学校的申请费怎么交

家长们常问:如何自己动手(DIY)为孩子申请日本的国际学校?本文将为尚未赴日或刚到日本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家庭提供一份通俗易懂、可直接操作的实用手册,手把手指导大家完成从了解学校到录取入学的全过程。

目标读者定位在希望申请传统英文授课国际学校(如ASIJ、BST、YIS、St. Mary’s等)的家庭。本文不涉及日本本土学校的国际部(如广尾、三田等)以及近期新开的国际学校(如Rugby、Harrow等),专注于日本老牌主流国际学校的DIY申请攻略。


1. 了解日本国际学校体系与选择逻辑

在开始申请之前,家长需要对日本的国际学校体系有基本认识,并明确自己的择校逻辑:

何谓“日本国际学校”:通常指由民间或国际机构创办、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为在日外籍人士子女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的学校。这类学校采用国际化课程,与日本本国教育体系区分开。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传统国际学校并非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可的“一条校”,而是按照国外教育体系运行(例如提供IB文凭或美制高中毕业文凭),其学籍不归属日本本土教育系统。这意味着学生主要面向海外大学升学,但这也使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更灵活国际化。英文授课与课程体系:几乎所有国际学校以英文教学为主,辅以日语等外语课程。课程体系方面,不同学校可能采用不同的国际课程:IB体系(国际文凭课程):包括小学的PYP、中学MYP和高中DP项目。IB注重培养批判思维和全球视野,如果您希望孩子将来有广泛国家的大学选择,IB是含金量很高的文凭。美式课程:按照美国K-12课程设置,高中提供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可获得美国高中毕业文凭。典型如ASIJ就是美式体系,侧重全面发展的同时,可通过AP考试获取大学学分。英式课程:遵循英国国家课程,大致分IGCSE(初中阶段)和A-Level(高中阶段)考试体系。比如BST就是英式学校,学生毕业可凭A-Level成绩申请英联邦国家大学。其他还有加拿大、国际通用的IPC等课程,但IB、美制、英制是最主要的三种路线。家长可根据孩子将来升学意向选择相应课程体系。学制年级差异:不同国家体系的年级划分稍有不同。例如美制K-12共有12个年级(不含幼儿园),英制通常称Year 1-13(包含13年级,因小学多读一年)。在对接年级时要注意年龄对应。例如英国体系Year 7相当于美国体系的6年级。所幸各国际学校都会在招生页面提供年龄与年级对应表,DIY申请时务必确认孩子年龄应报考的正确年级。外籍人员子女限制:传统上,日本多数国际学校主要面向在日外国人家庭,因此对学生国籍背景有一定要求。例如横滨国际学校(YIS)规定:如果学生父母均为日本国籍,则需学生曾在海外以英语接受教育,否则可能不予录取 。不过也有学校无国籍限制,比如美国学校ASIJ明确说明不限定申请者国籍 。对于中国大陆/香港家庭来说,孩子持外国护照,并不受这类政策限制,可以正常申请。但家长应了解学校整体生源构成,这关系到教学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招生规模与竞争程度:东京地区国际学校数量多(据统计东京有数十所国际学校),但顶尖学校的学位也有限。近年来申请日本国际学校的家庭逐渐增多,热门学校的竞争有所加剧。幸而多数国际学校的录取率相对欧美名校宽松,只要准备充分,申请难度并不算高 。学校更看重的是家庭和孩子是否与学校理念相契合,而非简单按考试分数筛选。这点与国内“择校考”有本质区别。

总之,在DIY申请前,家长需要基于以上因素形成自己的择校逻辑:明确想要什么课程体系、接受何种文化氛围、未来升学方向如何,以及自己家庭的条件(语言能力、财务规划等)是否匹配国际学校路线 。只有想清楚“为什么要走国际教育这条路”,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并做好后续的申请工作。


2. 初步筛选学校:位置、学费、课程和要求

明确大方向后,就进入筛选目标学校的阶段。建议家长结合以下要素一步步筛选,确定一份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清单:

地理位置和通学考虑:首先决定目标区域。东京及周边(横滨、千叶等)聚集了绝大多数顶尖国际学校。如果工作地点已定或计划定居某区,则优先考虑通勤距离合理的学校。注意日本城市通勤时间成本高,孩子太小不宜每天长时间乘车。很多国际学校有校车服务,查一下心仪学校校车路线是否覆盖您的住所区域。如果您还未赴日,应考虑学校所在地对您家庭生活的影响——例如ASIJ位于郊区调布,需要家长有交通安排;而位于市中心的学校(如BST涉谷校园)上下学更便利但校园环境相对有限。家庭预算与学费:国际学校学费不菲,需要提前做好经济规划 。东京地区国际学校平均每年学费约在200万~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15万元)之间 。此外第一年通常还有一次性的入学注册费/建设基金等,可高达50万~180万日元不等 。例如横滨国际学校要求接受录取后14天内支付135万日元注册费锁定学位 。一些学校还有入学考试报名费3~5万日元。 除学费外,校服、校车、郊游活动、课本文具等也会产生费用。 因此务必结合家庭财力预估每年总支出。需要强调的是,相比中国国内的国际学校,日本国际学校学费并非遥不可及——据统计,日本的国际学校收费相对纽约、北京等地可能还算“合理” 。很多公司外派人员子女的学费由公司承担,但自主移居家庭则要自理。充分的预算准备有助于后续安心申请和就读。课程体系和教学特色:根据前一节确定的课程偏好,筛选出符合相应体系的学校。例如希望读IB的家庭,可以关注YIS、东京国际学校(TIS)等提供IB全学段的学校;偏好英式体系则考虑BST;倾向美式则ASIJ、圣玛丽男子学校(St. Mary’s)等都是美制课程。另外还可以考察学校的语言课程设置:是否提供母语保持课程(如中文课)、第二外语有哪些选择、课外活动是否丰富(体育、艺术项目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强项科目,例如有的以艺术见长,有的STEM突出,家长可根据孩子兴趣选择匹配环境。学校规模与性质:学校规模影响孩子社交圈和资源。比如ASIJ规模较大,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校园设施一流;而一些小型学校如西町国际学校(Nishimachi)规模较小、社区紧密。还有男女同校或分校的区别:圣玛丽是男校,清泉女子(Seisen)是女校,而多数如YIS、BST均为男女同校。如果您在意孩子异性社交环境或兄弟姐妹需同校,就要留意这方面。年级覆盖范围:注意目标学校是否覆盖您孩子未来所有阶段。例如Nishimachi目前只到初中,读完需另择高中;而YIS等是一贯制K-12直至高中毕业。如果希望免去将来再次择校,尽量选覆盖高中部的学校。当然,小学阶段也可以先读一所,日后再转更理想的中学,高中。但转学也意味着再次适应环境,家长需提前规划。招生要求与门槛:对照孩子自身条件,了解各校具体要求:语言要求:多数国际学校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英语能力有不同期待。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通常不要求英语基础,新生可以从零开始学英语,学校提供ESL支持。但高年级插班则可能要求学生有一定英语能力,否则很难跟上进度。一些学校会要求TOEFL Junior、IELTS或内部英语测试成绩证明。比如很多学校7年级以上申请者需要参加MAP测试或SSAT等学术能力测试 。家长应评估孩子语言水平,选择对英语初学者友好的学校或提前强化语言。学业要求:国际学校一般不以考试分数论英雄,但仍会参考学生过往成绩单,以判断其学业基础。由于中国学校成绩单不像国外有字母等级 ,在提交申请时可能需要老师写评语或换算平均分。此外,如果孩子有特别的学术竞赛奖项、才能证书等,也可作为参考材料,但请量力而为,不必堆砌不相关的奖状。特殊身份要求:如前述的国籍/海外经历限制。大多数传统国际校对于非日本籍的孩子是欢迎的 。如果孩子是日籍且无海外教育背景,则需要事先确认目标学校是否有接收类似申请者的先例。家庭配合度:虽然不是硬性条件,但学校非常看重家长对于国际教育的认知和配合程度 。那些在申请过程中表现出明确教育规划、高度重视孩子全面成长的家庭,往往更受青睐 。反之,若家长对公立、私立、国际都无所谓,佛系摇摆不定,可能在面谈交流中给学校留下不佳印象。因此筛选学校时也要反思:**我是否真的认可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只有真心认同,才能在后续申请环节打动学校。

经过上述多维度筛选,建议家长列出3~5所最符合条件的学校,分为“冲刺校(梦想校)”、“目标校”和“保底校”三个档次 。这种分类类似大学申请的策略:冲刺校是最理想但录取难度最大的,目标校是孩子实力匹配的,保底校是自己相对有把握录取的。有梯度地申请,确保最终不至于全部落空。当然,日本国际学校整体录取率较高,谨慎准备下被全部拒绝的概率很低,但稳妥起见,多准备一个备选总是好的。


3. 访校与信息收集:预约参观、准备问答和现场观察

“实地考察(访校)”是了解学校最直观有效的方式。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通过亲身走访校园,您可以感受学校氛围,并向招生官当面提问。访校在DIY申请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如何高效安排访校的指南:

预约参观(Open House/Tour):大部分国际学校会在招生季(秋冬季节)定期举办开放日或校园参观活动。家长应密切关注目标学校官网“Admissions”或“Visit Us”栏目。通常学校会提供在线预约表格或联系人邮箱。例如ASIJ要求有意申请的家庭先在线填写Inquiry Form,然后学校会根据您的情况安排参观 。建议提前1-2个月预约,因为热门学校的tour名额有限 。对于身在海外的家庭,学校往往会优先提供参观机会 ——联系时可明确说明您将特地飞往日本访校,并提供可行的日期范围。下面提供一封可参考的英文预约邮件模板:

模板:预约校园参观(英文)

Subject: Campus Visit Request – [学生姓名], Applying for Grade X

Dear Admissions Team,

I am the parent of a prospective student who is interested in applying to your school for the [2025-2026] school year. We will be visiting Tokyo in [希望月份] and would love to arrange a campus tour of [学校名称]. My child is currently in [国内年级,对应国际学校的年级], and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your [提及学校某特点,如IB课程或社区氛围].

Could we schedule a visit on any of the following dates: [提供几个可行日期]. We are flexible and will adjust to your availability.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considering our request. We are excited to learn more about [学校简称]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possibility of joining the school community.

Sincerely,

[家长姓名]

[联系方式]

做好功课,带着问题去:切忌毫无准备地“空降”学校。正如有经验的家长所言,访校前的充分调研非常重要 。在参观前,仔细阅读学校官网内容,包括课程介绍、师资背景、校园设施、毕业生去向等。如果是高中部,还可以下载学校的School Profile了解其IB成绩或毕业生升学统计 。基于调研,列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清单。例如:师生比例:课堂规模如何?每班大约多少学生,师生比是多少 。课程与活动:是否有特殊的课程(如STEAM、双语项目)?课外活动种类和强项?体育和艺术课程占比?升学支持:高中升大学有无专门升学辅导?近几年毕业生的IB平均分或SAT均分是多少?主要升学国家和大学有哪些? (注意有些学校官网提供近3-5年的升学列表,可用于提问切入点)英语支持: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有怎样的EAL(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支持?师资和课程安排如何?多久能帮助学生融入全英文环境?第二语言:学校如何教授日语等第二语言?中国学生是否有机会选修中文保持母语?社区氛围:学校如何帮助新生融入?是否有新生导师、新家庭迎新活动?家长社群(PTA)活动是否活跃?入学流程:如果还未递交申请,也可以现场询问招生步骤、时间节点等(尽管官网通常已写明,但当面确认可避免误解)。这些问题既展示了您对学校的兴趣和重视,也能获得官网上可能没有的细节信息。一位国际教育顾问建议家长**“有方法地沟通”**,即在交流中体现出您对学校的理解与认真,这会给招生官留下好印象 。观察重点:访校时除了听招生官介绍,还应注意眼睛看、耳朵听:校园硬件: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等设施条件是否满足预期?例如实验室设备是否完善,图书馆藏书量是否丰富,体育设施是否齐全等。设备虽不能完全代表教学质量,但能反映学校对哪些方面重视。学生状态:留意校园中遇到的学生精神面貌。如果有机会旁听课堂或观看学生作品展,更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表现。一个标准是:您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这些学生的一员?如果看到的是自信阳光、举止有礼的学生群体,那学校的培养氛围往往值得肯定 。教师互动:观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课堂是死板灌输还是充满讨论?课间老师对学生是否亲切?招生官或导览老师的专业度和热情也可以反映学校文化。总体氛围:校园是否整洁安全?办公人员和安保是否友善专业?学校展示的价值观标语、活动照片等是否与您的教育理念契合?这些细节都有助于您评估学校软环境。注意礼仪与形象:访校同时也是学校初步考察家庭的机会 。有些家长误以为参观只是走过场,但事实上您和孩子在访校中的表现可能会进入招生办的记录。因此要注意基本礼仪和形象:准时守约:按预约时间到达,如有变化及时通知学校。日本非常注重时间观念,守时体现您的诚意和责任心。得体着装:不必西装革履,但家长和孩子都应衣着整洁大方,避免穿着过于随意或夸张。孩子可以穿校服(如有)或简洁的服装,让人感觉精神饱满。举止礼貌:见到校方人员积极打招呼致意。与招生官交谈时保持谦逊有礼,认真聆听回答,不随意打断。孩子也要提前提醒,在校园内不大声喧哗、奔跑,要尊重校规和他人。真实坦诚:在回答学校提问时,坦诚表达家庭情况和需求,不夸大也不妄自菲薄。如果英语沟通有困难,可提前告知招生官,必要时请翻译或请对方放慢语速解释。展示出诚信和愿意沟通的态度即可。访校之后的整理:每次参观结束后,建议和孩子一起交流感受:他/她喜欢校园的哪些方面?有没有不喜欢的地方?记录下您的主观印象和获得的客观信息,以免日后混淆。如果同时访了多所学校,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对比表,从课程、师资、设施、费用等方面打分,帮助理清各校优劣。假如孩子已经有倾向,也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孩子对未来学习环境的直觉判断。线上信息收集:如果由于疫情、时间或经济原因无法亲自赴校,也不要气馁。现代科技提供了诸多替代方案:虚拟开放日:部分学校会提供线上Open House,通过直播介绍和Q&A,您可以注册参与。360°虚拟校园导览:一些学校网站上有VR全景校园参观功能,足不出户浏览校园全貌。社交媒体:关注学校的官方Instagram、YouTube频道等 。很多学校会分享活动视频、校长访谈等,这些内容能帮助您更立体地认识学校文化。家长社群:寻找在日华人家长的社区或论坛,看看是否有该校在读生家长的经验分享。但注意甄别信息可靠性,不要被个别评价左右判断。

总而言之,访校的关键在于充分准备和用心观察。一次高质量的访校,不仅让您验证了事前的印象,也为后续申请提供了宝贵的一手素材。例如,在申请文书或面试中,您可以引用访校所见表达对学校的向往,这会让招生官感到您对学校有深入了解和认同。


(附:若顺利预约参观,别忘了参观后给招生官发送感谢邮件,加深良好印象。示例如下:

模板:参观后的感谢信(英文)

Subject: Thank You – Campus Visit on [日期]

Dear [Admissions Officer姓名],

Thank you for the informative tour of [学校名称] on [日期]. We were very impressed by the friendly community and the innov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t your school. [孩子姓名] especially loved the [提及孩子喜欢的细节,如图书馆或科学实验室], and our family greatly appreciated the time you took to answer our questions.

Our visit reinforced [学校名称] as a top choice for our child’s education. Please let us know if there is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we should provide in our application. We look forward to the possibility of joining the [学校简称] family.

Sincerely,

[家长姓名] )


4. 申请准备:材料、推荐信、作文与成绩单翻译

经过慎重筛选和访校,接下来就是正式申请环节。这一步主要是准备并提交各种申请材料。日本国际学校通常采用滚动招生或每年分轮次招生的制度,不存在统一的升学考试,而是每校自行其是。以下是DIY准备申请的一般流程:

把握申请时间节点:尽管各校截止日期不同,但大致趋势是提前一年开始申请。多数东京国际学校会在每年秋季开放下一学年(翌年秋季入学)的报名。 例如ASIJ通常11月中旬开始接受来年8月入学的申请 。有的学校第一轮申请在冬季截止,第二轮春季视空位再招。如果您计划孩子明年9月入学,理想情况是在当年10-12月提交申请,并于年初完成面试,这样可以赶上第一批录取决定。当然,如果您错过了主要申请季,许多学校也接受rolling admission(滚动招生),即只要有空位就随时可以插班入学。例如ASIJ明确表示全年各年级都可申请,若学年中有空位也可安排入学 。因此,提早与学校沟通申请时间非常重要。如果家庭尚未搬到日本,也需考虑孩子当前学校的退学时间,尽量衔接好两边。总之,一旦确定申请,就尽早着手准备材料,在截止日前充分留出缓冲。在线申请表:几乎所有国际学校都采用在线系统提交申请(例如很多东京学校使用Veracross系统)。家长需要先注册账户,然后填报孩子信息。内容一般包括:基本身份资料(姓名、出生日期、国籍等)、以往就读学校信息、家庭情况(父母职业、联系方式)等。填写时注意:姓名和出生日期要与护照一致。汉姓名可能需要拼音,可参考护照上拼法或学校要求格式。住所如果尚未定居日本,可填写国内地址,并在备注中说明预期搬家时间及将来日本地址(如果已知)。家庭语言环境:表格通常会问孩子主要语言、在家使用语言。这是让学校了解孩子英语基础和可能需要的语言支持。请如实填写,不用因为怕英语弱就隐瞒中文环境,学校有对策帮助非英语背景学生。照片:很多学校要求上传证件照或生活照。准备一张孩子近期的正面照,着装整洁、表情自然。如果需要上传全家福,也可选一张温馨正规的家庭合影。申请年级:按照学校规定的年龄截止日期选择正确的Grade/Year。日本有的学校以9月1日或8月31日划年龄线,例如要求申请一年级的孩子在入学当年满6岁。确认清楚后填报,以免申请年级错误导致无效申请。填完表后通常要在线支付申请费(Application Fee),一般每个孩子¥30,000~¥50,000日元不等 。支付完成才能正式提交申请表。学生过去成绩单:学校通常要求提供最近2-3年的成绩单或评估报告。如果孩子年龄小(幼儿或小学低年级),可能只需要幼儿园/学前班报告或老师评语。国内学校的成绩单需要英文翻译:可以联系原校老师,请他们直接用英文填写成绩证明;若老师无法英文书写,则家长自行翻译后请学校盖章确认。翻译内容力求准确清晰,包含科目及各学期成绩。如果学校有评语或素质报告,也一并翻译附上。有条件的话,使用专业翻译公证会更权威。一些国际学校要求提交由第三方认证的翻译件,具体可参考各校招生指引。准备成绩单时也要注意格式:尽量使用PDF等通用格式上传,或根据学校要求邮寄纸质件。由于国内学校成绩评价体系和国外不同,翻译时可以附加解释,如将“良好、优秀”对应成字母等级或百分制说明,帮助招生官理解孩子学业水平 。推荐信:Recommendation Letters是国际学校录取参考的重要一环。通常会要求: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推荐信:介绍孩子的学习态度、品行、同学关系等。有的学校提供固定表格给老师填写,也有的只给出开放要求。在中国大陆学校,您需要提前与老师沟通,让老师写一封英文推荐信。如果老师英文不够好,可以请懂英文的人帮忙翻译润色,但信件内容应是老师的真实评价。切忌家长自己捉刀美化,招生官一看就能看出不自然的“自吹自擂”推荐信。推荐信通常要求老师直接发送至学校指定邮箱或通过申请系统提交 。因此,家长应该:提前打招呼:在申请季开始前一两个月就与老师商量此事,提供推荐信要求说明,让老师有充裕时间准备。提供素材:可给老师提供孩子在校表现的一些小结,如获奖情况、进步例子,供老师写作参考,但尊重老师的自主评价。获取联系:向学校确认推荐信提交方式,是直接Email还是系统填写,务必准确提供老师的邮箱并让老师留意查收学校发去的填写链接。跟进确认:到截止日前礼貌询问老师是否已发送,若未发送及时提醒。发送后可请求老师抄送您或给您确认,以防技术问题。校长或导师推荐信(如要求多封):类似处理。如果是兴趣特长类学校(比如音乐、体育突出的),也可以附上相关教练或导师推荐。家长推荐信/自荐信:有些学校会要求父母写一封推荐自己的孩子。这实际上和后面提到的家长问题回答有相似之处。如果需要正式书信格式,那家长就从第三人称角度介绍孩子,注意客观中肯,既道出优点也坦诚提及孩子努力的空间,让孩子形象丰满可信 。问答题/家庭陈述(Short Essays):很多国际学校申请表最后会有几道开放式问题,让家长和学生分别作答。典型问题如:“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孩子?” ——从家长视角描述孩子性格、优点和缺点。“如果您的孩子有机会入读本校,您希望未来几年他/她成为怎样的人?” ——考察家长对孩子教育目标的思考。“我们可以提供什么帮助来支持您的孩子实现上述目标?”——考察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和合作意愿。学生问题(年纪大一些会要求学生本人回答):如“最喜欢的学科和原因?”、“课外兴趣?”、“谈一次难忘的合作经历或挑战?”等等。回答这些问题时,家长切记避免空洞套话和自我标榜。以下是一些实用写作建议:突出品格与软素质:西式教育环境非常看重孩子的品格品质。在回答“怎么看待孩子”时,不要只列学习成绩、才艺证书这些硬条件 。可以从善良、诚实、有好奇心等基本品质谈起。例如:“我的孩子非常善良,愿意分享,会关心班上遇到困难的同学”。再举例说明孩子如何表现出这些品质。这样比起直接说“孩子成绩优秀”要更打动人心 。毕竟成绩可以在成绩单看到,学校更想听您眼中孩子作为一个小人儿的样子。全方位刻画孩子形象:可以分几个场景介绍孩子 :在家庭中,他/她是如何关爱长辈、照顾弟妹,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集体中,他/她有没有担任小干部、组织活动或者帮助同学的例子?在社区里,有没有参加义工、社团活动,得到了哪些成长?通过家庭、校园、社区多个角度,勾勒孩子的性格与责任感。这样的描述比单纯列举才艺更能体现孩子的整体素质和与他人的互动能力。适度提及不足并展望进步:西方文化中,过于自夸反而不利。可以委婉提到孩子一些“小缺点”或正在努力改善的方面 。例如:“他有时有点害羞,在新环境中需要一点时间适应,我们正帮助他增强自信,多参加集体活动。” 这样表述既坦诚又表现出成长的可能性,比起把孩子说得十全十美更真实可亲 。当然措辞上要轻描淡写,不要把缺点放大成否定整个孩子,只需一两句带过,再引出孩子的积极改变。这样学校会觉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而不是被包装出来的“完美小大人”。强调契合度:在回答期望和学校支持时,要体现出您对学校理念的了解,以及孩子在该校环境中能受益、做出贡献的契合点 。比如申请IB学校,可以提孩子喜欢探究式学习,期待IB课程培养他的自主学习能力;申请某注重社区的学校,可提您认同“Whole child”教育理念,希望孩子在那样的多元文化中成长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同时也可以表示愿意参与学校活动,支持学校社区。这些都展现出您**“与学校志同道合”**,是学校乐于接纳的家庭。学生自己的回答:如果有让孩子回答的问题,家长可在旁提供思路但尽量用孩子自己的语言表达。可以先和孩子用中文讨论,再帮他/她翻译成英文,确保语气和用词符合孩子年龄。比如问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具体说做了什么、有何感受,而不是泛泛说“我喜欢阅读”。另外要避免成人化语言,招生官希望看到孩子的真性情,而不是背诵家长准备的“范文”。在这些问答中,学校最关注的是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孩子的综合素质是否与学校相符。一位资深顾问提到:“国际学校在探索孩子和家庭与学校的匹配度” ,也就是说,通过这些回答,学校在判断这个孩子和家庭加入我们的社区是否合拍。因此,您的回答应围绕“我们家为什么适合你们学校”来展开,用事实说话,传递出热情和诚意。标准化测试成绩(如有):多数日本国际学校并不强制要求SSAT、TOEFL等标化成绩,但如果您的孩子已经有相关成绩且不错,可以一并提交作为参考。特别是高年级申请者,提供英语水平考试成绩(TOEFL Junior/ IELTS)和学术能力测试(MAP测试、SSAT等)成绩,能帮助学校更快判断孩子的程度 。例如,如果孩子SSAT成绩接近平均录取线,学校会更有信心录取并安排合适课程。当然,没有这类成绩也不必临时去考,学校更看重面试和综合材料。只有当您的孩子本就在准备留学考试,有现成成绩单时才提供,不建议为申请国际校专门去考这些。其他证明材料:根据孩子特长和申请年级,您还可以准备:英语写作样本:有的学校要求学生提交一篇作文(可能现场写)。您可以让孩子提前练习用英文写几段自我介绍、小故事等,以防正式要求时不慌乱。如果申请时没有要求,也可以在材料中“附赠”一篇孩子的英文作品(比如学校作文或竞赛作品)供参考,证明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获奖证书:孩子若在学术、体育、艺术方面有区级以上奖励或有份量的证书,可扫描上传。不过切忌一次性上传大量毫不相关的奖状,只挑含金量高、能展现品质的(比如钢琴考级证书、奥数奖等)寥寥数张即可。国外学校不会以奖项数量评判学生,更看重的是持续的兴趣和投入。护照及签证:一般申请时需上传孩子的护照个人信息页复印件。如果当时已有日本在留卡(比如您已在日本工作),也附上。在录取后办理手续还会需要这些证件。疫苗接种记录:很多国际学校要求提供健康表,特别是幼儿和小学申请者,需要父母填写孩子的健康状况及疫苗记录。有些疫苗在国内可能叫法不同,提早准备好中英文对照的接种清单。若有未接种的疫苗,了解一下日本入学是否强制要求补种。

整理好以上材料后,就可以按照学校要求提交了。通常在线系统会引导您上传附件,填写推荐人邮箱等。确保所有必需项都提交完成,在截止日前反复检查清单(Checklist)是否还显示缺少项。提交申请后,您会收到学校的确认邮件。如果几天未收到,可主动联系招生办确认申请是否收到并完整。DIY申请过程中,细心和耐心至关重要,每份材料的准备都需要时间打磨,但当您完成后,会对自己家庭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许多家长选择DIY而非交给中介的原因:通过亲自填写表格、整理资料,是一次重新审视和反思孩子成长的机会 。

最后,等待学校通知下一步(通常是安排面试评估)。在这段时间,可以继续和孩子做些面试准备(下一节详述)。总之,只要材料准备充分、真实且体现出孩子的特点,您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5. 面试流程与应对:形式、家长参与和常见问题

面试(Interview)是国际学校申请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学校深入了解申请家庭和学生的机会。同样,这也是展示我们诚意和风采的舞台。一般来说,日本国际学校的面试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幼儿园/小学低年级:亲子面试 – 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多为非正式的观察互动。老师可能与孩子做游戏、聊天,同时观察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方式 。目的是评估孩子的发展水平、性格,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比如老师会让孩子认颜色、画画或回答简单问题,借此看孩子的专注力和语言表达;也会跟父母聊孩子的习惯、性格,看父母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面试更像一次家庭谈话,氛围通常友好。小学高年级/初中:学生单独面试+家长单独面谈 – 学生和父母可能被分开,由不同老师分别面试。 学生部分注重考察英文沟通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家长部分则了解家庭教育理念、期望和对学校的了解程度。分开面试可以让孩子更独立地表达自己,也让家长能畅所欲言谈想法。高中:学生单独面试为主 – 高中生基本独立面试,家长可能只在开头见个面或根本不参与。学校重视学生本人的志向、学术准备和英语水平。对于国外来的学生,可能还有即兴的笔试或科目测试来辅助评估。例如可能让学生当场写一段短文,或做一些数学题,以了解其学术背景。这些测试不会单独决定录取,但能帮助学校判断需要提供何种支持。小组面试/观察:有些学校对幼儿或小学采用小组活动形式。例如组织一场模拟课堂或集体游戏,数名申请孩子一起参加,老师在旁观察他们的社交、合作和语言情况 。这在国际学校常用于幼稚园面试,看看孩子是否能融入群体、遵循指令。父母在这过程中可能被要求远观或在另室等待。

了解形式后,我们该如何应对?这里提供一些面试准备和现场技巧:

(1)提前准备:

熟悉学校理念:回顾学校的使命愿景和培养目标,想想自己家庭的教育理念与之如何契合 。很多面试题会围绕“为什么选我们学校”“你对国际教育怎么看”等展开。若能在回答中自然地呼应学校的理念(例如提到您看重多元文化环境,刚好契合学校的价值观),会让考官眼前一亮。常见问题演练:和孩子一起准备一些高频问题的回答,但不强求背诵,而是确保心里有数:对孩子的问题:“请做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年龄、来自哪里);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最喜欢的科目及原因?”; “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办?”; “有没有帮朋友的经历?” 等 。这些问题主要考查孩子的语言表达和基本社交品质。家长可以用英语和孩子模拟问答,指导其用完整句回答。例如:“What do you do for fun?”孩子可以练习回答:“I like to draw and play soccer, because drawing lets me express ideas and soccer is fun to play with friends.” 引导他说出原因、感受,比一个词回答更好。对家长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国际学校?” 、“为什么选我们学校?” 、“请描述一下您的孩子。”、“孩子有哪些优点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您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什么?”(如怎么管教孩子、如何在家支持孩子学习 )等等。家长要准备好清晰、有所侧重的回答。例如“我们选择国际学校是因为看重其多元文化环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这与我们希望孩子具有全球视野的期望一致” ;“我们特别欣赏贵校探究式的课程和社区氛围” 。回答时尽量引用一些您对学校的了解(访校时获得的信息),表明不是随意挑的而是深思熟虑的选择。对于孩子优缺点,要如前文准备的那样表述有亮点、有反思。英语表达练习:不要求家长和孩子英语无懈可击,但基本的沟通能力还是需要的。可以找母语人士或培训师进行几次模拟面试,纠正一些表达问题,让孩子在听不懂问题时学会说“Pardon, could you please repeat?”等。家长也可以准备一些专业词汇,例如描述国内学校年级、课程的英文说法,避免临场卡壳。


(2)面试当天:

提前到达,调整状态:尽量提前10-15分钟到场,留点时间让孩子熟悉环境、上洗手间、喝水放松。家长自己也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可以在候场时和孩子轻松聊聊天,别反复叮嘱“回答要这样那样”,以免孩子更紧张。保持一份平常心,把面试视作一次认识新朋友的机会。礼貌问候,建立亲和力:进入面试房间,指导孩子向面试官大方问好,可以说“Good morning, Sir/Madam”或者直接称呼对方姓氏“Hello, Mr. ___”。家长也礼貌寒暄并感谢对方提供机会。微笑非常重要,无论多紧张都请保持微笑和眼神交流,展现友好自信的态度 。如果是一开始全家同席的情况,让孩子坐中央,家长略靠后一些,给孩子表现的空间 。孩子回答时家长勿干预:在亲子同场面试中,考官提问孩子时,父母要耐心等待孩子回答完,不要急于替孩子解释或抢答 。即便孩子一时语塞,也给他一点时间想。如果实在听不懂问题,家长可以礼貌请求考官重复或换种说法,但仍让孩子自己回答。面试官其实在观察孩子遇到难题时如何求助、家长如何支持。您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必要时轻轻提示一下,但切勿包办。让考官看到孩子的主动性和您对孩子的信任。真诚回答考官提问:轮到家长回答时,放松心态,如同朋友交谈般陈述想法。可以适当自我揭示一些故事,使交流更生动。例如当被问到“你的教育理念”时,可以讲一个家庭小故事来说明您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理念。展现真实性格,不用刻意迎合。西方面试文化中,幽默感也是加分项,如果您英文够自信,可以在轻松场合开个小玩笑活跃气氛。当然分寸很重要,总体基调保持尊重和专业。传递积极的“气场”:有资深面试官提到,录取很多时候是一种“闻味道”的过程 ——家庭所散发出的价值观和气质是否与学校契合 。因此在面试交流中,家长要努力传递出重视教育、积极投入的信号,让学校觉得“把这个家庭接纳进我们社区会是良性互动”。例如谈到孩子未来,表达出长远规划和开放心态,而非功利短视;谈到家校合作,强调愿意参与志愿活动而非把教育全推给学校。避免抱怨或负面言论:不要批评现有学校或教育体制,这会让人觉得您态度消极。即使被问及为什么转学,也应用正面理由,如“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国际化的教育”,而不是“国内学校不好”。保持正向阳光的形象,哪怕英语不流利,真诚和热情也能打动人心。

(3)面试常见问题与应对技巧:

以下列举一些可能的问题和简要思路:

给孩子的问题:“Can you tell us about your family?”(介绍家庭)——孩子可提父母职业、有没有兄弟姐妹,家庭一起做什么活动 。提前教孩子用英文描述家庭,如“live with mom, dad, we enjoy…”。“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your free time?”(兴趣爱好)——鼓励孩子讲具体点,如喜欢某运动、乐器,为什么喜欢,它带给他什么乐趣 。比如喜欢足球可以说“because I like working with a team”。“What is your favorite book/toy?” ——让孩子提前准备1-2个喜欢的东西,可以描述内容和吸引他的原因,展现其英文表达。“How do you feel about moving to a new school/country?”(对转学/搬迁的看法)——有的孩子会被问这个,以评估他的适应力。可引导孩子坦诚说“有点紧张但也很兴奋,希望交到新朋友学到新东西”。“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me (the school)?” ——有些面试官最后会问孩子有没有想问的。提前教孩子准备一个简单问题,比如问老师:“What do you like most about this school?” 这样结尾时孩子也能主动发问,表现出兴趣和自信。给家长的问题:“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国际学校?”——结合您之前研究的学校特色作答,尽量说出具体理由 。“因为听说国际学校英语环境好”太笼统了,不如说:“我们认可贵校注重探究和社区参与的理念,这和我们培养孩子好奇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一致” 。如果您参加过访校,可以提及当时打动您的细节,如“开放日那天,我看到学生们对学习充满热情,这让我们觉得这里很适合孩子。”“孩子的优点和弱点是什么?”——回答时心中要有结构,先讲2-3个亮点,有例子支撑;再温和提1个需要提高之处,以及您和孩子正在努力的方向 。比如:“我女儿很有创造力,喜欢用独特方式解决问题(举例)。但她对新环境有点羞涩,我们正鼓励她多参与集体活动来建立自信。” 这样既展现优点也表明您有意识地帮助她成长。“您是如何在家支持孩子学习的?” ——考察家庭教育氛围。可以回答每天固定亲子阅读时间、一起做科学小实验、鼓励提问等等,体现您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可提如何平衡纪律和自由,例如有哪些家规以及遇到问题如何引导孩子思考后果 。总之让学校觉得您家庭氛围支持孩子全面发展,而非只盯着分数。“搬到日本面临什么挑战?”——因为您是海外家庭,这可能出现。可谈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但强调您已有准备,比如正学习日语、喜欢日本文化等,显示您家庭能积极融入不会“格格不入” 。“还有什么想告诉我们的?”——面试结尾常见问题。这里是您再次表达强烈意愿的机会。可以感谢面试官时间,然后强调:“通过今天交流,我们更加确信这所学校非常适合孩子,我们十分期待能加入贵校。” 简短有力地传递出您的决心和期待,让对方记住您的态度。家长在面试中的角色拿捏:面试既是考察孩子,也是考察家长。有些家长过于紧张,在面试中不断替孩子回答或者表现得比孩子还活跃;另一些则全程沉默。这两种都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把握支持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当孩子需要时,给予适当引导和心理支持,但不过度主导。比如孩子实在听不懂问题,您可以请求重述并简短解释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回答。回答家长问题时,要展现出和蔼可亲、通情达理的一面。招生官理想中的家长是:关心孩子教育、愿意配合学校、有明确但不过分的期望。您可以通过措辞和态度来传达。例如当被问到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不要说“进常春藤名校”,而是说“希望他长大后能快乐且有用地回馈社会,我们相信贵校能为他打下这样的基础”。这体现了高远又不功利的期许,更容易获得认同。若夫妻一起参加面试,请事先就核心问题沟通一致。在面试官面前避免夫妻互相纠正或意见不一的情况,否则会显得家庭教育立场不统一。回答时一人主答,另一人可补充,但不争抢。展示出家庭成员间的默契和支持。

(4)面试后的跟进:

面试结束时,礼貌地再次感谢考官的时间。如果对方当场没有说明下一步流程,家长可以询问:“请问大约何时我们会收到结果通知?” 以便安心等待。大部分学校会在几天到两周内通知结果(邮件或电话)。回家后可以发一封感谢邮件给招生负责人(如果面试官非招生主任,可以发给招生主任并提及面试官名字),表达对面试的感激和继续的兴趣。这虽非必要,但细节展现诚意。

等待结果期间,不要过度焦虑。切忌反复联系学校询问结果,以免给人留下不耐烦的印象。如果超过学校告知的时间一点还没消息,可以委婉发邮件关心一下申请状态。耐心等待的同时,准备好迎接可能的录取通知,也提前思考若被录取该如何抉择(如果申请了多所学校)。

总而言之,国际学校面试考察的并不只是孩子的聪明才智,更是整个家庭的综合素质和与学校的契合度。那些在面试中表现出决心、真诚,孩子自然可爱不做作的家庭往往脱颖而出 。即便孩子英语暂时不够流利,只要他/她表现出天真好奇、礼貌有礼,学校也乐意接收然后提供语言支持。反之,如果面试中家长显得非常功利、孩子像被训练过度的小大人,则可能被视为不太适合国际学校社区氛围 。放轻松,做真实的自己,相信经过充分准备,您的家庭魅力会在面试中自然展现,赢得青睐。


6. 录取后的流程:缴费、签证与入学准备

恭喜!当您收到梦校的录取通知时,漫长的申请过程终于修成正果。然而,还有一些入学前的收尾工作需要及时完成,以确保孩子顺利入学。以下是录取后DIY流程中的几个重要事项:

确认接受Offer并缴纳费用:拿到录取通知后,学校通常要求您在一定期限内回复是否接受并支付相应费用来保留学位。日本国际学校的录取通知一般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附带一份入学同意书/注册协议(Enrollment Contract)和缴费说明。请务必仔细阅读所有文件。通常需要在2周左右的期限内完成以下动作:回复邮件确认:给招生办回邮件,正式表达接受录取(Acceptance of Offer)。邮件中简要致谢并确认孩子将入读该校及入学时间。有的学校可能提供线上链接直接点击确认。签署入学协议:按照学校要求,在线签名或打印签字后扫描回传。在签署前要确保对条款无疑义,如退款政策、家长义务等。缴纳注册费/押金:几乎所有学校都收取一次性注册费来锁定名额,且该费用不予退还 。金额从数十万到上百万日元不等,以学校通知为准。例如前面提到的YIS要求135万日元注册费 。有的学校还要求支付一部分学费或押金。付款方式通常为银行电汇(日元账户),有的也接受信用卡。请严格按照通知金额和账户信息转账 。务必在截止日期前到账,否则名额可能被取消。 如果您同时拿到多校录取,一定要在比较后尽快决定,只向最终选择的学校支付注册费,因为一旦支付,通常不退。提交额外材料:录取通知中可能列出还需提供的文件,如最新成绩单、体检表、疫苗记录、护照签证复印件等。如果当初申请时有缺,或需要更新的(比如最新学期成绩),请及时准备发送。特别提示:日本一些顶尖国际学校(比如早稻田、庆应的国际部等,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可能会要求录取后短时间内缴清首年部分学费。但大部分外籍国际学校只收注册费锁定名额,学费则按学期/学年稍后缴纳 。不过也要注意,有的学校要求在入学前几个月就先支付第一期学费 。所以看清缴费时间表,提前准备资金到位。办理在留资格/签证:对于尚未赴日的家庭,孩子入学意味着您需要解决合法居留日本的问题。未成年学生不能单独持“留学签证”就读中小学(日本的留学签证主要针对大学和专门学校) 。一般有以下几种路径:父母一方办理赴日工作或其他长期签证,孩子作为家属:这是最常见也较稳妥的方式。如果父/母有在日本工作的机会,可由公司办理工作签证,孩子则申请“家族滞在”签证作为附属。或者父/母以经营管理签证(投资创业)或自费留学(如读语言学校)等方式赴日,孩子同样可办陪读签证。前提是签证持有人有足够收入/存款支撑家属在日生活 。学校录取通知可以用作孩子签证申请的辅助材料,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家长签证。寻找在日监护人,由学校协助申请“留学”签证:少数情况是父母暂时无法长期赴日,则可能委托在日亲友作为孩子的监护人,部分国际学校(尤其高中阶段)可以为海外学生出具在留资格证明,从而让孩子自己办理留学签证。但据经验,日本大多数日制国际学校没有寄宿制,不太提供这种服务。而且日本入管对未成年留学生审核严格,一般要求有监护人。所以这种路径相对复杂且少见,不太建议,除非您的孩子接近成年且非常独立。总之,大部分家庭会随孩子一同移居日本。因此,在接到录取后,您应马上着手办理在留资格(CoE)申请:准备好户照、学校offer、财力证明等,通过未来在日本的担保人(比如雇主)向入管局申请孩子的家族签证资格。具体流程超出本文范围,但要提醒一点:提前沟通学校开学日期,确保在开学前拿到签证入境。如果签证延迟,可与学校协商推迟入学或先线上上课等方案。安排住宿和安家:如果您还没在日本找好住所,录取尘埃落定后,就要尽快落实搬家事宜。选择住处时考虑:通学距离:理想通学时间在30-60分钟内。太远每天奔波,孩子会很疲惫。尽量住在学校校车线路覆盖区或公共交通方便的路线。如ASIJ很多学生家庭选择在都心沿线住宅区,然后孩子乘校车上学;而像YIS位于横滨山手,外国人聚居,家住东京也可但通勤较久,需要权衡。周边设施:考虑社区安全性,以及附近是否有其他同校家庭(方便拼车或孩子结伴)。可以向学校询问是否有家长社群推荐的区域。搬迁与家俱:提前计划国内家具物品的处理和赴日安顿。日本住所通常面积较小,国内大件家具难以搬入,要舍弃的尽早处理。在日本租房也需要时间(手续繁琐、押金礼金等),最好能在开学前1-2个月到达日本安顿。学校录取信可以在您租房时作为孩子将入读学校的证明,便利一些手续(某些国际学校有合作中介,可咨询)。生活注册:抵日后,办理住所登录、国民健康保险等行政手续也要同步进行。这些虽不是学校直接负责,但与入学资料相关。例如入学时学校会要孩子的住址和日本联系方式,务必在开学前落实并通知学校更新档案。入学前的衔接准备:健康检查和疫苗:按照学校要求提交体检表。如果孩子在国内有定期体检记录,可以请国内医生填写英文健康表或在日本入学前做一次体检。确保疫苗方面符合日本学校的要求。常见要求如:入学前注射MMR(麻腮风)、DTaP(白喉破伤风百日咳)、IPV(小儿麻痹)等。如果有未完成的免疫,咨询日本的儿科医生是否需要补种。购买校服和学习用品:查看学校提供的新生手册,其中会列出服装要求和用品清单。有的国际学校要求校服(比如BST、St. Mary’s都有统一校服),通常在校内指定商店购买;有的学校没有严格校服但规定了着装准则(如ASIJ要求日常穿着得体,可有学校logo服饰选择)。务必在开学前准备充足校服套数。学习用品方面,学校可能发放教材,但文具、计算器、笔记本等需要自备,根据清单购买即可。电子设备:中学以上年级很多国际学校实行BYOD(自带设备)政策,要求学生自备笔记本电脑或iPad。学校一般有推荐配置。提前购买并安装好所需软件。顺便也可以让孩子熟悉英文系统的操作和键盘。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也给孩子准备一部简单手机,在日本用于紧急联络(小学高年级以上可能会用得到)。心理准备和预热学习:利用开学前的假期,帮助孩子为全英文环境做些预热。可以让孩子提前阅读英文书籍、观看英语节目,熟悉一些课堂用语(如raise your hand, line up, break time等)。家长也可以陪孩子一起了解日本文化和学校日常,例如日本学校的礼仪、垃圾分类规则等等,让孩子心里有底。最重要的是调节作息,避免开学后因时差或生活节奏变化而疲惫。提前一两周按照学校作息调整孩子的睡眠和起床时间。参加迎新活动:许多国际学校在学年开始前会举办Orientation(迎新日),邀请新生家庭来学校认识老师、同学,办理选课、校服发放等。一定要参加这些活动!这里是孩子提前交朋友、熟悉校园的宝贵机会,也是家长结识班主任和其他新生家长的场合。对于刚搬来的孩子,这能大大降低第一天上学的陌生感。如果学校没有正式迎新,也可以约上附近的新生一起在开学前见面玩耍,建立一点社交自信。支付学费:根据学校财务规定,在开学前或开学初支付第一期学费。许多国际学校分两期或三期收学费,例如YIS是在7月底前缴纳秋季学期学费,12月再缴春季学期学费 。务必标记好缴费日期,避免错过导致罚金 甚至影响入学 。如果公司负担学费,跟公司HR确认付款流程。自己付款的,提前安排好银行限额,必要时分多笔转账或通过日本当地账户支付。支付后保存好收据截图,万一学校账务没对上可以及时提供凭证。

完成以上事项后,基本就万事俱备,只等开学了!在新生入学的最初几周,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的适应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国际学校的老师普遍非常乐于帮助新生融入,有任何问题不要憋着,可以给老师或学校辅导员写邮件寻求支持。学校也可能为新生指定一个“buddy”同学来照顾他/她,多鼓励孩子主动和同学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您也刚搬到日本,要平衡好安顿新生活与陪伴孩子的时间。孩子入学,家长其实也相当于加入了学校社区,多参加家长说明会、家长会(PTA)等活动,有助于了解学校并结识其他家长,建立支持网络。国际学校强调家庭和学校的协作,录取后您的身份从“申请者”变成了“社区一员”,可以更主动地融入这个大家庭。

最后,办理入学手续的过程可能会有些繁琐,但当您看到孩子穿着新校服开心走进校园,那一刻会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从申请到入学,DIY的每一步都凝聚了家长的心血和智慧,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面对新挑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真准备和坚持来实现目标。


7. 附录:误区澄清、贴心提示、术语释义与邮件范例

在攻略的最后,我们整理了一些常见的误区澄清、过来人贴士、关键术语解释以及实用邮件模板,助力家长更全面地DIY申请日本国际学校。

7.1 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1:DIY申请太难了,只有中介能搞定。事实上,日本K12国际学校的申请并不复杂,信息公开透明,绝大多数家庭都完全可以自己完成 。如果您觉得非要靠花钱请中介才能申,那可能说明您对走国际教育这条路的认知还没准备好 。中介能做的无非是整理材料、模拟面试等,这些通过本文指导,家长也能做而且会做得更用心。 当然,前提是您愿意投入时间精力研究。如果抱着“花钱买省心”的心态,寄希望于别人替你搞定,那么在重视家庭投入的国际学校体系下,反而可能失分 。总之,DIY并不难,用心的父母完全可以胜任。误区2:进了国际学校,孩子就一定前途光明。国际学校提供的是一种教育环境,并不自动等于更轻松或更有前途。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有的家长把国际学校当作逃避国内“内卷”的捷径,或者当作通往名校的保障,这是误解。顶尖大学的录取同样要看孩子自身实力,并不会因为你来自国际学校就优待。相反,国际学校孩子如果放松要求,缺乏自律,也可能因为竞争力不足而与理想大学无缘。因此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进了国际学校家长就万事大吉,可以甩手不管。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国际路线中依然关键:您需要持续关注孩子的学业进展、心理状态以及升学准备,只不过方式与内容会有所不同(比如更多引导孩子探索兴趣,而非盯分数排名 )。国际学校能给孩子一个更开放的舞台,但能否抓住机会成长,取决于孩子自己的努力和家长的陪伴支持。误区3:国际学校就是花钱买文凭,学生很轻松。不少人以为国际学校没升学压力、学生只要玩玩项目就能混毕业。事实上,日本的大部分国际学校学术 rigor(严谨程度)并不低。尤其高中阶段,无论IB、AP还是A-Level,都需要投入相当的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比如IBDP要求在六门课基础上完成拓展论文(EE)和社会实践(CAS)等,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要求极高。一些学业不自觉的孩子转入国际学校后反而可能因为跟不上而压力巨大。所以不要以为国际学校没有应试考核孩子就可以“放羊”。相反,国际学校重视持续性的评估(平时作业、项目、展示),学校期待家长在家配合督促。只是相较国内,您督促的重点从“做多少题”转变为“投入多少时间阅读、研究”。如果家庭过于功利只想“混文凭”,孩子可能学不到真本事,将来也难以适应国外大学的要求。误区4:没有纯英文环境/外国背景,我们家不适合读国际学校。不少大陆家长担心自己英文不好、家里又不外国化,孩子去了国际学校会融入不了。这其实不必过虑。日本国际学校里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类似背景——例如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家庭很多,也有日籍海归家庭。英语非母语的孩子在这些学校并不罕见,学校有成熟的语言支持体系。孩子小的话语言吸收很快,不出一年就能基本流利沟通。如果是初高中插班,学校也会根据入学评估提供英语辅导课程帮其尽快赶上。家长英语不好也不是障碍,只要您愿意学习,学校的通知可以借助翻译软件,家长会里也常有双语家长帮忙。同胞家长之间也会互相支持。所以,不要因为家庭不是“国际化”而自我设限。真正重要的是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意愿。另外,国际学校也并非全由“金发碧眼”孩子组成,多元文化是其特色,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您和孩子只要真诚地融入,保持对他人文化的尊重,就一定能找到归属感。误区5:一旦走国际学校,就彻底回不了头。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从学制衔接上看,孩子如果小学短暂在国际学校就读,再转回国内体制内是有可能的,只是需要补上日语或中文等课程内容。而高中阶段如果选择国际体系,要再转回国内高考体系确实非常困难,因为课程设置完全不同。所以选择前要想清楚长期规划。不过,现在很多国际学校学生也会报考日本国内大学,一些国际校提供日语课程准备EJU考试(日本留学考试),也有国际校学生走日本SGU项目(英文授课学位)。因此就读国际学校未必只能出国,也可以选择留在日本或回到中国读国际课程大学。所以路并非“一条道走到黑”,只是家长要在不同体系间慎重抉择。总之,只要家庭保持理性和灵活,教育的路径是可以调整的。即使第一年没进理想学校,也可以第二年再申请甚至换学校,没有绝对的终局 。把每一步都视为成长经历,避免走极端想“上了就万事大吉或上不了就前途尽毁”。教育是长跑,国际学校只是其中一种选择。

7.2 贴士提醒

汇总一些在DIY申请过程中有用的小贴士和过来人提醒:

及早规划时间表:从决定申请开始,就制作一张时间进度表,包括访校时间、各校申请开启和截止日期、材料准备截止、自主学习/考试安排等等。有条理地推进每一步,避免临近截止才手忙脚乱。与学校保持良好沟通:申请过程中任何疑问及时向招生办咨询(邮件或电话)。日本国际学校招生办普遍态度友好,高效专业,不要担心“问多了不好”。清楚准确地沟通胜过自己瞎猜。特别是如遇特殊情况(比如错过deadline、孩子有特殊学习需要),一定要主动告知寻求解决方案。诚实透明:在申请表和面试中如实反映孩子情况尤其重要。如果孩子有任何特殊学习需要(如读写困难、注意力障碍等),一定提前告知。隐瞒可能换来一时录取,但入学后若无法提供适当支持,反而害了孩子。许多学校要求申请时签署声明,确认提供的信息真实完整,若事后发现隐瞒将撤销录取 。所以诚信第一,即使孩子目前存在不足,只要学校认为通过努力可以追上,他们仍会考虑录取;但若家长不坦诚,信任破裂就前功尽弃。家庭统一战线: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确保家庭成员意见一致,步调协同。常见情况是:一方家长热心推动国际教育,另一方犹豫不决。这种内部分歧若在申请过程中被学校感知(例如面试时父母表述不一),会让学校对你们的决心产生疑虑 。因此,内部先沟通达成共识。一旦决定走国际路线,就全力以赴,不要“三心二意脚踩两只船” 。重视孩子的参与感:虽然申请手续多由家长处理,但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讨论和准备。尤其面试和转学对他们来说是人生大事,如果他们被排除在外,可能产生不安甚至抗拒。在筛选学校时可以征求孩子意愿,让他们看看学校介绍视频或图片,听听他们的想法。准备面试时,更要和孩子多练习交流,帮他/她建立信心。最终选择学校时,也应考虑孩子的直觉感受,有时孩子的一句“我喜欢XX学校”背后反映了很多他们在意的东西。让孩子感觉这是全家一起做出的决定,而不是被父母单方面安排,有助于他们以积极心态迎接新环境。平衡理想和现实:申请学校要有冲劲但也要有Plan B。正如前面建议准备保底校一样,家长心态也要做好“双保险”。万一最心仪的学校没录取,也不至于情绪崩溃或否定孩子。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也许另一所学校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不要纠结于某个“名校光环”,日本的国际学校各有特色,很难排名高低。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录取结果出来后,尊重孩子感受,如需拒绝某校offer也要礼貌通知,给别人机会。保持平常心和感恩心,对孩子是很好的示范。持之以恒的英文环境:一旦决定走国际路线,家长可以及早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创造英语运用环境。例如看英文动画、结交一些说英语的玩伴、家长自己学一些英文儿歌和绘本和孩子互动等。这样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后的过渡会平滑许多。同时家长也应提高自身英语能力,至少能应付日常沟通和阅读学校发来的通知。这会让您在后续支持孩子学习、与学校互动时更加游刃有余。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孩子入学后,学校其实提供很多资源给家长和学生,比如家长咖啡晨会、讲座,学生的课后辅导、心理咨询等。在申请阶段就可以提前打听这些支持体系,以备需要时使用。比如有的学校设有新生家长导师制度,可以对接一个老家长向您分享经验。了解这些,让您在搬赴日本和孩子入学后少走弯路。把申请当成家庭成长之旅:DIY申请是一个难得的亲子协作机会。从最初的信息收集、访校,到后来的面试练习、等待录取,每个环节都让家长和孩子有对话、有碰撞。这是一个建立更紧密家庭联系的过程 。许多过来人家长表示,陪孩子申请国际学校也让自己学到了很多,甚至重新思考了家庭教育方式 。所以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这个过程吧——无论结果如何,这段共同努力的经历都会成为家庭的宝贵财富。

7.3 关键术语解释

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国际文凭组织提供的课程体系,包括小学PYP、中学MYP和大学预科DP项目。IB以培养全面发展且具国际理解力的学生为宗旨。DP课程在高二高三两年修读,包含6门学科、拓展论文(EE)、认识论课(TOK)和社会实践(CAS)。学生通过考试可获得IB文凭,全球多数大学认可其含金量。日本许多国际学校以及部分日本高中都开设IB项目。AP(Advanced Placement):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大学先修课程。美国高中生可选修这些课程并参加统一考试,用优秀成绩换取大学学分。AP课程单科性质,没有整体文凭,但在美式学校中广泛开设(如ASIJ在高中提供多门AP课程)。中国学生熟悉的AP考试其实就是这些课程的考试。A-Level / IGCSE:英国高中课程体系。IGCSE相当于英国的GCSE国际版考试,一般在10年级结束时考;A-Level则在12、13年级学习,分AS和A2两个阶段考试。A-Level成绩是英国及英联邦大学录取主要依据。BST等英国学校采用此体系。在国际学校语境下,有时也将类似的加拿大安省文凭(OSSD)、澳洲HSC等归类为各自国家的高中课程,不逐一细述。EAL/ESL: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指针对非英语母语学生的英语强化课程或支持服务。国际学校通常有EAL老师、小班课程,帮助学生尽快提高学术英语水平,融入主流课堂。Open House:学校开放日,通常在招生季举办的校园参观说明活动。分为实体和线上两种。开放日会上校长和招生主任介绍学校,学生和家长志愿者分享体验,并带领参观校园。需要提前报名参加 。对海外家庭来说,开放日是认识学校的绝佳机会。Inquiry Form:咨询表。许多学校要求家长在正式申请前先提交一份简短咨询表,包括孩子基本情况和感兴趣年级等 。学校收到后会提供针对性的招生信息,有时这是安排访校的前提步骤。Waitlist:候补名单。即学校当前年级可录取名额已满,但认为您的孩子符合条件,可以列入waitlist。如果已录取学生中有人放弃名额,学校会按waitlist顺序补录。拿到Waitlist不等于拒绝,但机会不确定。家长可选择接受并等待,同时也争取其他出路。Matriculation:常指毕业生的升学去向。很多国际学校官网会公布近几年毕业生去了哪些大学(Matriculation List)。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校列的是多年的汇总数据 。另外,升学走向受学生个人意愿影响较大,因此看看即可,不宜作为唯一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School Profile:学校概况资料,一般用于向大学招生展示本校学术环境的官方文件。通常包含学校课程设置、IB/A-Level平均成绩、标化考试均分、社团活动数、历届大学录取列表等信息。国际学校高中部通常会把School Profile公布在官网以供申请者参考。这是比口碑传闻更客观了解学校学术水平的材料。保底校/目标校/冲刺校:源自美国大学申请的概念,已在国际学校申请中通用。保底校(Safety)指几乎可以确定录取的学校;目标校(Match/Target)指孩子实力和该校平均水平相当,有较大把握录取;冲刺校(Reach/Dream)指最理想但录取竞争最激烈的学校。合理搭配申请学校的梯度可以提高总体成功率 。COE(Certificate of Eligibility):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由日本出入境管理局签发,是申请日本签证的重要文件。比如您为孩子申请“家族滞在”签证,需要由在日担保人提交材料换取COE,然后凭COE在日本使领馆办签证。这个过程通常1-3个月,需要尽早办理,以便孩子按时报到入学。

7.4 实用英文邮件模板

国际学校申请和就读期间,家长需要经常用英文和学校沟通。下面提供常用场景下的英文邮件范例,供参考套用:

模板A:一般入学咨询(适用于初步询问学校信息、申请流程或插班可能性)

Subject: Admission Inquiry for [Grade X] in [Year] – [Child’s Name]

Dear Admissions Team,

I hope this email finds you well. I am writing to inquire about admission for my child into [学校名称] in [目标入学年份学年,例如 2025-2026 学年]. My child is currently in [国内年级,以及对应的国际体系年级] and we are planning to move to Japan around [预计搬家日期].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学校名称] because of its [提及1-2个学校吸引你的特点,例如 “strong IB program and diverse community”]. I would like to ask:

Availability: Are there places available for [年级] for the [2025-2026] school year?Application Process: What would be the application timeline and procedures for an international family like ours? (Since we are currently not in Japan, we wonder if interviews can be conducted online if necessary.)Campus Visit: We plan to visit Japan in [月份]. Would it be possible to arrange a campus tour or meet with the admissions staff during that time?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assistance. Any information you could provide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 We are very excited about the opportunity of joining [学校名称] and look forward to your reply.Sincerely,[父母姓名][联系方式]


模板B:拒绝Offer通知(若拿到多个录取,需要婉拒其中一个时使用)

Subject: Admissions Offer – Regretfully Declining [Student Name]

Dear [招生官姓名],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offering [学生姓名] a place in Grade [X] at [学校名称]. We truly appreciate the time and consideration given to our application.

After careful deliberation, we have decided to pursue another schooling option that we feel is the best fit for our child at this time. It was a very difficult decision, as we were highly impressed by [学校名称] during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We want to express our sincere gratitude for your assistance and kindness. [学校名称] has a wonderful reputation, and we will certainly keep the school in high regard.

Thank you again for your support and understanding. We wish you and the [学校名称] community all the best.

Sincerely,

[父母姓名]

[申请编号或其他识别信息]

模板C:给老师请求推荐信(如果孩子目前就读国际学校或英文授课学校,可用英文写给老师。国内学校老师建议用中文当面沟通,此模板供特殊情况参考)

Subject: Recommendation Letter for [学生姓名] –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Dear Mr./Ms. [老师姓],

I hope you are doing well. As you know, [学生姓名] will be applying to several international schools in Japan for next school year. One of the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is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from a current teacher. We would be honored if you could provide this recommendation, given your close working relationship with [学生姓名].

The schools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学生姓名]’s academic progress, classroom behavior, character, and any contributions to the school community. We value your honest and thoughtful perspective on these points.

If you are able to assist, the recommendation letter would need to be in English and sent directly to the schools by email. I can provide the specific guidelines and email addresses for each school. The deadline for submission is [日期].

We understand this is a busy time of year, and we truly appreciate your time and help.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need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if there’s anything I can do to support you in this process (for instance, providing a summary of [学生姓名]’s achievements or activities as a referenc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being a wonderful teacher to [学生姓名]. We are grateful for your support in this next step of [他/她]’s education journey.

Sincerely,

[父母姓名]

[联系方式]


以上邮件模板请根据自身情况酌情修改。在与校方或老师通信时,注意语气礼貌、表达清晰简洁。写好邮件后建议多读几遍或让英文好的朋友帮忙过目,确保没有歧义或重大语法错误。沟通中做到诚恳有礼,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印象和合作关系。

申请日本国际学校是一个充满挑战又收获丰盛的过程。从初期的信息调研,到访校时的心驰神往,再到精心准备申请材料、忐忑迎接面试,直到最终收到录取通知,那一刻所有努力都开花结果。DIY完成这一切,您不仅为孩子争取到了理想的教育机会,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深化了对孩子的了解。

当然,拿到录取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新的教育旅程才刚开始。希望这篇手册能给予您指引,让您在DIY申请路上少走弯路,也为日后更好地支持孩子在国际学校茁壮成长打下基础。

教育之路没有万能公式,但真心、努力和智慧一定会为您的家庭带来最佳的回报。预祝各位家长和孩子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在日本开启美好的新篇章!加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