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特点有哪些

教育是国之大计,马虎不得!!

(本文较长,正儿八经写的)

一、填表、拍照、开会…形式主义的病,不仅在机关,教育系统更甚

许多学校,嘴上喊着教学质量,实际操作却离育人越来越远。课堂教学、学生成长本该是教师天职,可一场又一场会议、一份又一份材料,早已将真正用于教书育人的时间挤压殆尽。怪象是,讲台似乎不再是教师的主场,“能进办公室”反倒成了某种“追求”。

不仅基层教育如此,大学教育亦然。我就问你,上大学时,有没有被强制过早晨跑操?有没有被强制过去参加活动凑人数?有没有被强制过参加早自习?三流大学抓纪律,九流大学搞形式主义,凡是形式主义泛滥的学校,无论叫啥名,均是九流。

南海十三郎怒斥抄曲人“二十七流”——九流、九流、九流!

形式主义,根本上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领导能力的无能。领导想不出一个好方法,可对教育质量有系统的、可量化的把控,所以只能通过开会次数、填表、拍照、打卡检查等容易量化但毫无作用的形式工作来考核教师。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哪个领导又敢于改革,利益错综复杂,改革出了毛病自己能否全身而退?恐怕大多人都抱着“只要不在我任上出事”、“拖几年就好”的心态来搞教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说的容易,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了?

二、不想好好教书育人,都想跑去搞行政当官。

教育改革需要真正有胆魄、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来推动,需要进行大手术改革,不可用所谓“系统性”、“牵一发动全身”、“万一不行”、“不出问题就行”等等言论推却责任;

不能用管理机关干部的方式来管理教育工作者,民主、开放的氛围对于教育而言至关重要,决不能让教育系统充满官僚气息,更要扼杀老师们志不在教学育人反而想去当官、汲汲营营去追求领导岗位的趋势。

现在的学校里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老师间不再谈论谁教出了哪个出色的好学生、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材,都想着去当官。因为当官后,可以减少自己无意义的形式主义的工作任务、不会被压在最基层、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资等。

如果放任这个现象不加以遏制,长此以往,对于国家教育而言,很不利!

三、“分数!分数!还是TM的分数!”,考得分数高就是有真才实学吗?

国家天天喊“素质教育”、“破五唯”,可到了基层,尤其是一些县城,“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依旧硬得像块铁,抽打着每一个人。

成绩是唯一通行证?: 评职称、评优、绩效…哪样最终不看你带的学生考了多少分?升学率低了,校长都可能要“挨板子”。这种压力下,学校和老师能怎么办?只能玩命抓分数!

“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

——毛主席论教育革命

“双减”落地难,变相“加码”是常态: “双减”政策是好的,想给孩子减负。但现实呢?周末“自愿”到校、课后服务变相补课、甚至跟机构“暗度陈仓”.......花样百出,家长被裹挟着焦虑,孩子更累。

为啥?因为评价体系没变,升学压力还在那儿!教育部通报的那些违规案例,区县是重灾区,简直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实演绎。守规矩的学校反而可能“吃亏”,这不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这怪圈,谁来打破?

四、早五晚九,不见阳光,整天刷题做做做,是培养人还是摧残人?

分数第一的指挥棒下,某些人恨不得孩子一天24小时都在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思维僵化的刷题机器,就是内心脆弱爱跳楼的懦夫之徒,学生和家长都被折磨的神经不正常,这到底是为祖国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

毛主席谈教育: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


  “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


  “课程讲的太多,是繁琐哲学。繁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


  “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


  “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

这种“时间换分数”的模式,无非就是让孩子多考几分上个好大学,可是谁都没告诉孩子上了好大学毕业后,仍然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 这一过程牺牲的是孩子的睡眠、健康和学习兴趣,弄得眼睛身体不行了,精神也脆弱了,对世界运行规则也没有较深的认识,这真的是对孩子负责吗?难道我们要培养的都是身体不健全或者精神不健全的残疾人吗?

人人都清楚原因是啥:社会氛围不再,精神信仰丧失。

五、当今教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有理论,毫无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笔者自己也是这种教育体系的受害者。之前只知道读书,考成绩,当我考入单位工作后,根本分不清什么什么时候该种植作物,什么时候是春留地,某某作物的叶子长什么样子。敢问,这样的我怎么能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给农民造成的困难和利益损失,怎么了解老百姓真的需要什么?

“省厅的下政策的人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吧,这个时候让种植,现在是种植的季节吗?!”

一位似有些许文化的农村妇女面对下乡镇调研的干部说到

反观当今教育制度,我觉得大部分人的不满,可以用下面毛主席的话来说: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我曾给我的孩子说:“你下乡去跟贫下中农说,就说我爸爸说的,读了几十年书,越读越蠢。请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师,向你们来学习。”

“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

大学教育应当改造......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

我们党中央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无非还是想打通政策和实际之间的壁垒,发扬实事求是之风,调研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当今时代,科学的调研已经难度不大,能够找出现实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也毫不怀疑,但找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涉及一个时限问题,准备多久解决,能够多久解决?如果说我也找出了问题,但是解决问题得等到50年后,那又有何意义?

始终对党和国家有信心!

点赞关注,支持作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