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166万,到2025年的388万,尽管近两年有所下跌,但硕士研究生的报名人数依然高企,远远超过录取人数。
激烈的竞争形势和不断升级的考研难度,让“逆向考研”成了许多大学生的选择。所谓“逆向考研”,是部分本科毕业生从“双一流”高校考研进入非“双一流”高校的行为。当“向上”被认为是成功甚至普通人生的必选项时,“向下”就成为一条长满荆棘的艰难路径。“逆行者”们在考研的博弈场中来回踌躇,在“上岸”与“险滩”的思虑中辗转往复,最终选择了一条看似少有人走的路。
而实际上,如今“逆向考研”已经成为考研深造的现象级趋势。策略化的“向下兼容”反而能够让学生在考研的“谈判桌”上赢得更多主动权,在更适合自己的路径中“向上成长”。
名校生,扎堆“双非”
据统计,深圳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近20所非“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录取均有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且所占比例不低,其中不乏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名校的学生。
许多非“双一流”高校的2024年硕士研究生大数据显示,他们的研究生生源中,不乏各种“双一流”高校的学生。
昆明理工大学公布的2024研究生新生数据显示,共有167人来自“双一流”高校,包括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985名校。
昆明理工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新生生源高校(图源:昆明理工大学)
位于首都的北京建筑大学,2024年研究生新生毕业院校代表中,有许多985、211名校,除了表中罗列的几所高校,还有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
深圳大学作为连续多年挺入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百强的非“双一流”强校,近5年的研究生新生生源高校中,不乏各种“双一流”名校。2024年研究生新生数据显示,有许多来自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等名校的学生。
可见,从“双一流”高校考研到非“双一流”高校的并不在少数。“逆向考研”,已经成了大学生考研的新出路。
“建议另开c区”
持续升温的热度,让考研这条赛道成为“卷”的代名词。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迎来自2016年起的首次下跌,然而尽管报考人数减少了36万,但2024研考国家线和各校复试线并没有像网友期待的降低。同时,400+高分遍地,大批等来了自己满意分数的考研人,仍无缘复试,只能抓住“调剂”这根“救命稻草”。高分多、缺额少,多所院校取消校内/校外调剂,让调剂形势也格外严峻。
部分“双一流”考生因初试分数不足或者面试不通过,同样出于“考上”的目的,在“二战”和调剂中选择了后者,调剂到了“双非”高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的比例。
甚至有考生说“a、b分区已经不够了,建议另开c区”。不难看出,对于许多考生而言,“向下考”,成为更加务实的选择。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指出,更多学生,只是为解决上研究生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核心目的是考上。2024年4月,“西藏农牧学院爆满”成为考研圈中的热门话题,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资源利用方向)招生计划28人,一志愿复试人数36人,而2023年该专业招生计划是18人,一志愿复试人数11人。
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考研,考研报名总人数继去年迎来下降拐点后再次下滑,直线下跌50万,跌破400万大关,2025年国家线各个专业的分数线也出现普遍下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卷学历”的问题虽然依旧存在,但“卷学历”的性价比在急剧下降。研究生就业情况并不比本科毕业生好,研究生学历贬值、“高学历低就业”,迫使大学生不能再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这或许是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
理性报考,似乎逐渐成为考研的主旋律。
从“挑学校”到“挑学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不赞同使用“逆向考研”这个说法。他深入剖析了高校间因地域、资源等因素造成的差距,并指出这种差距使得各校的优势学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因此,部分学生为了追求特定专业而选择转入综合评价或许不如其本科背景的学校,“这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流动”。
逆向考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考生们从“挑学校”到“挑学科”的观念转变。尽管“双一流”高校有着多方面优势,但如今不少普通高校在走“专、特、精”的路线,跟名校的同类学科相比实力不容小觑。
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深圳大学凭借上榜36个学科,在非“双一流”高校位居第1名,城乡规划学、光学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学科位居全国前十。此外,广州大学、青岛大学、扬州大学各有27个上榜学科,在非“双一流”高校中并列第二。
此外,还有来自8所非“双一流”高校的8个学科点位居全国前3%或前2名,表现不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是传统优势学科,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连续5年上榜软科中国顶尖学科,实力不俗。西南政法大学是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2018年至今,学校共获得法学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13项,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等众多在我国中文研究领域发挥着领军作用的知名学者。广东工业大学的设计学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和“冲一流”建设学科,建有10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未来可期。
华东政法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的公示中,上海入选的法学项目共45项,华东政法大学斩获12个项目,位列本市第一。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多个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西医科大学特种医学是众多斩获冠军学科高校中唯一的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带头人李思进教授主持的“核磁光电一体化实时同步脑成像设备研制”是学校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实力强劲,近年来主持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共计500余项,研究经费近2亿元。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看来,“逆向考研”对高等教育发展也多有裨益。“每所高校都有其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逆向考研’能够促进学生合理流动,提升一些非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生源质量,有助于高校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优势学科发展。”“逆向考研”不仅让考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也给非“双一流”高校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同时,不少高校毕业生现在更加看重能力提升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与名校背景相比,专业和相关科研能力以及就业前景也应该被考量在内。这都说明大学生在考研时更加理性、务实,正在破除“唯名校论”。
世界的奇幻之处在于,千万个相似的个体,却能在社会、家庭等不同环境的影响之下,诞生不同的故事。“向上”不是人生必要的选择,“向下”也不能肤浅地定义为不思进取。无论向上攀登还是向下探索,都是每个人编织独属于自己的故事的不同“针脚”罢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