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人类学”
你会想到什么?
是亚马逊雨林的原始部落
还是雪域高原的神秘仪式?
是费孝通笔下《乡土中国》的温情
还是《夺宝奇兵》里的冒险?
其实,人类学的疆域远不止于此
——它不仅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显微镜”
更是理解世界的“超链接”
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就有这样一群青年学子
他们背起行囊 奔赴“田野”
双脚丈量乡土中国的温度
在学术思辨中
解读人类社会的深层逻辑
从田间地头到海外考察
他们穿越课堂与现实
让我们一同走进山大人类学专业
看他们如何用学术的“手术刀”
解剖社会的肌理
解读时代的密码
放眼世界,架起文化桥梁
当中国与世界深度拥抱
人类学的使命愈发凸显
山大人类学系
自2011年设立之初
便定位高起点办学
对标国际知名高校
成为当时中国大陆
第三个设立人类学系的高校
汇聚中外精英
打造“小班化+1对1导师”特色办学
让这里成为
跨文化对话的前沿阵地
山大人类学系的“主线故事”
由此开启
对话历史,一场30年“田野接力”
“人类学是一门‘在路上’的学科。”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
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
更是一种理解社会的态度
近年来,山大人类学专业的师生
足迹遍布城乡
涵盖乡村治理、家庭结构
社会变迁、民间信仰等多个领域
他们不仅关注宏观社会的演进
也聚焦微观个体的生命史
东营村一览
人类学专业师生与当地村民在一起
2023年,人类学专业师生团队
奔赴山东省淄博市东营村
全面考察其社会结构的多维变迁
从社会政策的落地成效
到家庭结构的演进轨迹
从社区组织的运作模式
到文化传统的延续
团队成员以细腻的学术视角
描绘出华北平原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
半年的时间里
他们撰写了超过80万字的
田野笔记与研究报告
制作了一系列田野纪录片
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
以专业所长记录乡土社会的脉动
以学术关怀回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命题
文脉的延续
人类学的魅力
在于它跨越
时间的深度与空间的广度
三十年前,山大社会学专业师生
就曾在这里展开深入调查
记录下那个时代的农村社会图景
“人类学研究不仅是知识的积累
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回应。”
今天,人类学专业的年轻学子
在相同的田野里
观察新时代的社会变迁
开启一场
跨越代际的田野接力
人类学专业师生感慨道:
“当我们重返田野,我们实际上是在与过去对话:尝试在时代变迁的经纬中,找寻中国社会的演进逻辑。”
走向世界:踏上“跨国田野”新程
2024年7月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与韩国国立仁川大学中国学术院
举行学术研究及合作交流签约仪式
双方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
深化交流合作
拓宽研究视野
进一步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共同探索学术研究的新高度
田野无国界,学术有温度
受仁川大学的访学邀请
在院系的大力支持下
人类学学子开启跨国田野之旅
这是教学方法上的创举
也是人类学跨文化研究的具体体现
团队成员分工协作
以人生史和家庭史为切入点
走近仁川华人街的多元生活
深入调研当地华人街的组织结构
华侨学校与饮食文化等内容
培养跨文化研究能力
仁川田野报告书
知行合一,迈向更广阔的现实
田野调查不仅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种思想训练
如何在海量的田野资料中抽丝剥茧?
如何在细碎的社会现象中加以提炼?
这正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挑战
山大人类学系师生长期坚持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写作并行
通过严格的学术训练
将田野经验
转化为具有深度的学术成果
田野报告会
每一次田野调查后
团队成员通过田野报告会
分享调查过程中的思考与发现
从乡村社会的基层治理
到宗族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变
从乡镇企业的发展路径
到信仰实践如何适应现代化进程……
师生们在热烈的讨论中
不断拓展视野、深化理解
在这种学习氛围下
成长起来的人类学学子
走上了多元发展道路:
有的扎根基层,有的扬帆海外
有的从事游戏设计、战略咨询等
或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深耕学术……
人类学赋予了他们包容开放的心态
和看待社会的多元视角
成为他们行走世界的“通行证”
山大人类学专业的同学们
在田野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
他们秉持着“知行合一”的精神
在广阔田野中书写中国故事
在学术研究中回应时代命题
田野不仅在脚下
更在心中
在人类学的世界里
田野永无止境,探索未有穷期
山东大学人类学专业青年
正迈步向前
探索新知
锚定时代脉搏
向着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迈进
素材来源丨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丨孙鲁明 封莹
图丨林绮纯 毕烨 孙鲁明 王波 辛佳怡
编辑 | 张雨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