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哪天过母亲节?这三个日期,藏着我们对母爱的不同表达
你有没有被“母亲节是哪天”这个问题搞懵过?一边是朋友圈提前一周刷屏的“母亲节快乐”,一边是农历日历上悄悄标注的“孟母诞辰纪念日”,还有一些地方干脆把“六月六”当成母亲节来过。这三种说法,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我们到底应该在哪一天表达对妈妈的爱?
#母亲节##母亲节最火的祝福方式##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万能生活指南#
“母亲节”这三个字,是从西方“飘”过来的。
1908年,美国女子安娜·玛丽·贾维斯为了纪念去世的母亲,发起设立母亲节。几年后,这一天正式被定为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时间上,它每年不固定,2025年就是5月11日。这个“母亲节”,如今成了全球许多国家通用的节日。
你可能早就习惯了这一天:花店的康乃馨涨价、各大商场打折促销、朋友圈里满是晒礼物和祝福语……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母亲节”,真的属于我们中华文化吗?
眼看着立夏已过,夏意渐浓,真正属于中国的母亲节也悄然逼近。
中国的母亲节,不只有一个。除了“国际母亲节”,还有两个你可能没注意到的日子:一个叫“农历四月初二”,另一个则是“六月初六”。
我们不妨一一捋一捋,看清这三个日子的来头、意义,还有那背后藏着的、我们对母爱的表达方式。
“首先要说的,是被称为‘中华母亲节’的——农历四月初二。”
这一天,纪念的是一个响当当的母亲:孟母。她为了教育孟子,不惜三迁,堪称古代中国“母教文化”的典范人物。而“农历四月初二”,正是她的诞辰日。2025年,这天是公历的4月29日——刚好比“国际母亲节”早了12天。
这不是凭空设定的节日。2006年,民间学者联合向政府倡议设立“中华母亲节”,希望借由纪念孟母,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与西方母亲节偏重“感恩”和“表达爱意”不同,中华母亲节更强调“教育意义”和“母德传承”。
在不少地方,这天会有讲座、诵读《孟母三迁》的活动,甚至有的学校专门安排“孝亲日”,让孩子们回家给妈妈洗一次脚、做顿饭。形式也许朴素,但那种温热,是从心底流出的。
“而‘六月六’,是另一个被不少人默认为母亲节的日子。”
你可能听过一句话:“六月六,女儿送肉”。这不是儿歌,而是真实存在的民俗——特别是在中原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肉、蛋、布料、衣物等礼物,回娘家看望母亲。
在那个讲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年代,“六月六”是寥寥几个可以正大光明“回娘家”的日子之一。这不只是一次探亲,更是一次感恩。
2025年,六月六落在6月30日,正值小暑前后,天气已热得发慌。可即便如此,许多地方的风俗仍旧延续着:母亲早早张罗着饭菜,女儿带着孙儿孙女登门,说说话,帮着家里晾晾晒晒,这一天像是用温度烘烤出来的亲情仪式。
你说这是不是母亲节?虽然没有官方说法,但它比很多节日更有根,扎在人心里。
三个日期,三个母亲节,各自有各自的来路与情意。
有人会问:那我们到底该在哪一天过母亲节?其实答案不在日历里,而在心里。
如果你倾向于和全球同步,5月第二个星期日不妨准备一束花、一张卡片,跟妈妈说一声谢谢;
如果你认同“孝道文化”的传承,那么农历四月初二是一个更适合沉下心来纪念的时点;
而如果你家在中原或有“六月六”的习俗,那就别忘了在夏热正浓时,准备一块好肉,回趟娘家。
这些日子,就像是三道窗口,透着我们不同方式的“母爱表达”。你选哪一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别错过。
“说到底,母亲节不是用来追热点的,而是提醒我们:爱,不该只在节日说出口。”
尤其在节日和气候交错的时节,正如那句老农谚说的:“立夏不下雨,麦子枉搭手。”——节气讲究天时地利,人心也需要适时唤醒。
我们不妨想想:母亲在我们生命里的角色,是不是也像季节里的那场及时雨?不是轰轰烈烈,却足以滋养万物。她们不是节日才出现的人物,而是每天早上提醒你“别忘了吃早饭”、每个深夜还在留灯等你的那个人。
所以啊,无论你选的是5月11日,还是4月29日,抑或6月30日——只要那一天你愿意停下脚步、说一句“妈,谢谢你”,那它,就是你的母亲节。
你觉得哪个母亲节更贴近你们家的习俗呢?小时候你们家有“六月六送肉”的传统吗?欢迎留言说说你记忆里的母亲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