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可以出国留学吗

曾几何时,“留学热”如汹涌浪潮,席卷无数家庭。众多学子怀揣着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对广阔国际视野的憧憬,毅然踏上异国求学之路。然而,近年来,这股热潮却悄然降温,大家不再像过去那般热衷于直接留学,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元的原因。

“留学热”降温原因

以清华大学为例,其出国留学率发生显著变化的节点为2020年,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其一,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学生出国意愿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疫情初期,国内对疫情的管控措施相对有效,而国外疫情形势则较为严峻,这导致许多学生出于对疫情的担忧而主动放弃了出国计划。同时,疫情期间国内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读研机会,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出国读研的意愿。

“疫情前,清华大学出国的学生中,约70%选择前往美国,其中哥伦比亚大学、卡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是热门选择。然而,疫情后这一比例下降至50%,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则成为新的热门目的地。”这表明学生出国留学的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二,国际关系的变化也对出国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理工科学生而言,在申请计算机等敏感专业时,美国签证的办理难度增加,这客观上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出国比例的下降。

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围堵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也降低了出国留学的必要性。

此外,新一代年轻人的留学意愿也在迅速下降。一方面,00后一代成长于中国快速发展的20年里,他们内生的民族自豪感前所未有,对西方不再盲目崇拜,因此不再热衷于留学。另一方面,00后一代成长条件优越,独自面对海外留学的语言、文化、学习和生活等多重挑战时,往往缺乏动力和热情,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另外,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清华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约有一半的学生拥有出国交流学习的经历。”这一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出国交流学习机会的普及化趋势。

相较20年前,现在出国已变成一件比较稀松平常的事。现在很多学生不一定要出国留学,就能获得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因此,出国留学热也在回归常态,大家在选择是否出国留学上也更加理性。

此前有报道称,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一些中产阶级家庭因抗风险能力不足而无力承担孩子的留学费用,甚至导致部分学生面临“留学断供”的困境。因此,有人认为这也是导致“留学热”降温的原因之一。

对此,有观点表示:“这确实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但其影响程度尚无确切数据支撑。以去年年底美国《门户开放报告》为例,赴美留学人数出现反弹,同比增长11.5%,创历史新高。其中,印度留美学生人数同比增长35%,且近年来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尽管全球大环境对印度也产生了影响,但为何印度留学人数却能保持高增长呢?这说明该因素并非绝对性的影响因素。”

“留学热”降温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探讨出国率下降现象时,有观点提出:若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某顶尖学府学生有80%选择出国留学是不妥的”,那么是否意味着该校若无人选择出国便成为理想状态?在审视出国率降低这一趋势时,我们是否应更积极地倡导青年学子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学习?

从现在来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是继续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同样也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科技实力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差距。为加速科技发展,我们必须加大人文与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力度。所以我们现在出国的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中国青年一代正日益展现出自信风采,但这种自信应建立在对世界多元文化与文明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缺乏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自信便可能演变为盲目自大。因此,我们应鼓励更多青年走出国门,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鼓励年轻人多走出去,并一定是出国留学,也可以是短期出国交流、实习等,通过这些机会更多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文明,获得全球的视野和国际胜任力。而青年学子也不应将留学目的地局限于美国,欧洲及其他文明同样值得探索与学习。

另有观点从不同视角指出,出国留学与交流不妨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美国对中国实施围堵策略的背景下,一个围绕美国的循环圈可能逐渐形成,而中国则需构建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为核心的自身循环圈。这些国家同样拥有众多优质高校,且教育成本相对较低,发展机遇丰富。

发达国家市场趋于饱和,发展空间有限;而发展中国家则蕴含无限可能。前往这些国家学习,其发展机遇可类比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之际对外贸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那些既精通中文又掌握当地语言,且熟悉相关产业的人才,即便学历不高,也备受青睐。

总之,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出国去看看,核心是为了开阔眼界。我们的视野越开阔,对世界的认知越深刻,对自己的定位与发展规划也会随之改变,或许会因此重新审视自我、明确发展方向。

外因和内因叠加导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下降

中国的北大、清华等顶尖理工科高校发布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在疫情结束后的2023年,出国留学的大幅反弹并未到来(见表2)。

究其原因,在美国带领下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科技人才发展实施的限制政策是重要因素。其实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的停滞,在2018/2019学年已现端倪。2018年6月,美国为打压我国科技发展,限制了部分STEM专业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发放,受限领域包括机器人制造应用、航天航空、高科技制造业等。

2020年5月,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又签署了“PP10043”总统令——《禁止部分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入境》。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造成了显著影响。2022年7月,澳洲官方更新了留学生签证政策,新增8208条款,禁止所有国际留学生在澳洲关键技术相关的专业就读。2024年1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创新、科学与经济发展部(Innovation,Sci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也发布了一项与军事、国防有关的敏感技术研究和相关附属机构的限制政策,包括一份敏感技术研究领域清单和一份指定机构清单,清单涉及俄罗斯、中国、伊朗的多所高校和机构。其中涉及中国85所院校及机构,占到了指定总数的90%。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纷纷出台类似政策,加强对学习相关敏感专业的限制。

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经济和贸易的角度出发,一直鼓励国际学生前往留学,但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对留学生持高度戒备态度。虽然各国目前的工作签证偏好STEM领域国际学生,但是其中的关键技术领域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安全审查,相关专业的留学可能更受限制。

摇摆不定的签证政策、国际局势的紧张态势是导致家长和学生出国留学意愿降低的外因。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从就业角度看留学“性价比”的降低则是重要内因。

中国高校在各国际排名中的表现显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顶尖高校在多个排名中均位于前列,显示了其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力。据QS发布的2024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大陆共有71所高校上榜,上榜高校数为世界第三。而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显示,有10所中国高校进入前100。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的大学在国际排名中崭露头角,体现了中国高校在学术研究、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中国学生在本土也可以获得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

近些年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以及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留学生回国就业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中国留学生群体以自费留学为主,在教育阶段投入很大,因此在求职时,对薪金的期望值往往偏高。海外应届留学生的期待平均年薪约是国内应届生的1.7倍(见图4)。

受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留学回国人员实际获得的平均年薪和期望年薪的差距越来越大。实际平均年薪呈下降趋势:2020年,海外留学人才的实际平均年薪为26.82万元,2022年降至24.41万元,2023上半年为20.45万元。而期望平均年薪尽管在2023年上半年略下降至28.62万元,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20年的21.91万元上涨到2022年的29.07万元(见图5)。

因此,一些家庭和学生在考虑留学时更加理性。随着回国就业压力的增加,薪资的下降,以及海外留学学费和生活费的大幅上涨,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而选择在国内接受教育。

出国留学事业的未来展望

(一)出国留学将继续发挥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作用

回顾新中国出国留学史,大部分出国留学人员最终都回国发展。中国对待出国留学的方针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在这样的留学政策引导下,自改革开放至2019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回流率从2000年的23.3%增加到了2019年的82.5%,回国发展成为留学生的普遍选择。

出国留学也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从1950到1965年,新中国累计派出7955人到苏学习,这个数字不包括实习生。而当时由工业部门和各单位独立派往苏联的实习生近8000人,如果把实习生也列入其中,那么总计留苏学生人数达到16,000人左右,其中产生了200多位两院院士。

据中国科学院官网提供的信息,截至2021年,1977年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中科院院士有381位,其中超过50%的院士曾在学历教育阶段或博士后阶段在境外学习,完全没有境外留学经历的院士占比为44.9%。

根据公开的信息统计,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超过54%有海外留学背景。其中在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中,超过76.3%有海外留学经历(见图7)。

由此可见,出国留学在我国高层次拔尖人才成长、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出国留学的十六字方针,让归国学子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国家建设做出其重要、独特的贡献。

(二)出国留学的选择应多元化和理性化

出国留学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家长及学生在做选择时既要关注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也应关注国家发展需要的变化。

一是选择专业时应该考虑到专业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选择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专业,既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需要,也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具体到留学专业选择,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能够直接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满足国家在科技竞争中的“卡脖子”关键领域的需求,将有利于对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是选择国别时除了发达国家,也应关注“一带一路”国家。在美国的围堵下,中国有些产业链不得不外迁,其中不少落地“一带一路”国家。而伴随着中国产业外迁的,是人才需求的外迁。这些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往来也在快速增长,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是留学形式上可以多元化选择。除了出国留学,也可以选择大学提供的各种国际交流交换项目,或者选择在地留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2022年通过高考招生人数达13.8万,而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校生规模已超70万人,年保有量和出国留学人数基本相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国即将让出第一大国际生源国地位,但出国留学依然是个人成长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学生和家长在选择留学时应更加理性和多元化,结合个人职业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在本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留学生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同时也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想了解更多关于出国留学详情,欢迎点击进入下方小程序或者后台咨询吧!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国际本科项目推荐院校

1+3留学预科

学生在国内完成1年的预科课程后,利用预科成绩对接国外大一。(推荐院校: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

2+2国际本科

学生在国内第1年进行预科学习,第2年开始学习国外学校大一课程,2年结束后,转学分插读国外大学的大二,继续学习剩下的本科学分。(推荐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传媒学院、暨南大学......)

SQA3+1+1本硕连读

国内高校就读3年,达到国外大学入学要求后,可申请国外大学对应专业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也可实现3+1+1本硕连读。(推荐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济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