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建国初期为什么要走工业化道路

#人民永远怀念毛主席#​#毛主席一生究竟为了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回首建国初期,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岁月。那时的中国老百姓,把火柴称作洋火,蜡烛叫洋蜡,煤油是洋油,铁钉为洋钉……众多日常物品都被冠以“洋”字。这并非崇洋媚外,而是旧中国工业基础极度薄弱的真实写照。

70 多年过去了,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这些称呼仍有残留。想想旧中国留给毛主席的,是怎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啊!那时,连最常用的火柴都无法自给自足,工业基础几乎为零。5.5 亿的中国人该如何生存?


有人质疑那个年代穷、吃不饱、物质匮乏,甚至将这些无端指责加诸伟人身上,这实在是没良心。毛主席接手中国时,困难重重。若在那时就实行包产到户或走市场经济,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少数富人会霸占本就有限的资源,哄抬物价,而广大穷人只能挨饿。就如同在一个封闭空间里,5 个人只有一个馒头,若无人强有力干预,活下来的肯定不会是老百姓。

毛主席发明了票证,实行计划经济。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为保障供需平衡,让所有人都能获得生活必需品,按人头计划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一人一天一个馒头,一共五个人,就蒸五个馒头以票证平均分发。这就是公平公正,试问人类历史上有哪个统治者能如此将每一个老百姓都放在心上?

如今很多人觉得中国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富裕起来的。改革开放的确带来了巨大的成就,但全世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止我们一个,为何只有我们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我们不能因为吃到第三个馒头饱了,就说前两个没吃。1978 年改革开放时,中国人口约 9.63 亿,从建国初期的 5 亿到近 10 亿,翻了近一倍。我们完成了工业化体系建设,拥有了两弹一星,截止到 1976 年主席去世,一共 6 次对外作战全胜。用 27 年时间,把一个烂摊子建设成了没有外患、工业化体系完善、近十亿人口的强国。没有这个基础,改革开放岂能成功?

我们应铭记伟人功绩,感恩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要珍惜当下的发展成果,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