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属于悉尼吗


澳大利亚,一个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面积高达769万平方公里,差不多跟中国差不多大,却只有2600万人口,95%的土地压根没人住。放眼全球,这种情况真挺少见的。一个这么大的国家,矿产资源多得挖不完,自然风光也美得让人流口水,可为啥绝大部分土地就这么空着呢?是大家不想去,还是实在没法去?


一、历史:从土著到现代,谁在这片土地上待过?


澳大利亚不是一直都这么“空”。几万年前,这儿住着土著民族,人口估计有几十万。他们靠打猎、采集和简单的种植过活,过着游牧式的生活。沿海抓鱼,内陆找猎物,哪儿有水哪儿有吃的就去哪儿。那时候没啥固定房子,也没城市概念,他们跟自然绑在一起,靠口口相传的歌谣记住水源和路线。可以说,土著人是这片土地最早的主人,分散在大陆各个角落。


但他们的人口密度很低,几万平方公里可能才几百人。因为土地养人的能力有限,尤其内陆干得要命,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想聚成大部落压根不现实。


事情在1788年变了。那年英国人开着船到了悉尼湾,带着囚犯和士兵,开始殖民澳大利亚。他们一来就占了沿海地带,搭木屋、开农田,想把这地方变成自己的。可惜他们不适应这儿的环境,带来的病还把土著人害惨了,天花一波接一波,土著人口直接崩盘。活下来的不是被赶到偏远地带,就是慢慢融进了新社会。到19世纪中期,金矿热又引来一大堆欧洲人,沿海开始热闹起来,城市雏形有了。


但内陆呢?没人愿意去。淘金的都盯着沿海矿区,内陆太远太荒,去了也没啥回报。殖民者压根没把内陆当回事儿,开发全集中在东海岸。


二战后,澳大利亚敞开大门搞移民,欧洲人、亚洲人陆陆续续来了,到2023年人口涨到2600万。听起来不少,但跟769万平方公里一比,平均每平方公里才3.4人,稀得可怜。新移民基本都挤在沿海几个大城市,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哪儿热闹去哪儿。为啥?因为这些地方有活干、有学上、有医院看病,生活方便得很。内陆啥也没有,谁会跑去那儿吃沙子?


总结一下,历史上土著人分散但人数少,殖民者来了后集中开发沿海,移民又只认城市,内陆压根没人惦记。这就给95%土地没人住埋下了伏笔。


二、地理和气候:为啥内陆这么“劝退”?


澳大利亚有个外号叫“极度缺山的大国”,这话不夸张。整个国家地势平得像张饼,平均海拔才330米,比全球平均低多了。大分水岭山脉在东部算有点高度,但也就2000米出头,跟喜马拉雅那种巨无霸没法比。这山脉拦不住太平洋的湿气,西边中部直接就干了。


内陆全是沙漠和半干旱地带,大沙沙漠、辛普森沙漠,名字听着就让人冒汗。土地平坦没遮挡,水汽到不了,雨水基本靠天吃饭。沿海不一样,东边有雨,南边气候温和,种啥长啥,住人没问题。可内陆呢?赤地千里,连棵像样的树都少见,谁能住?


水是命根子,但澳大利亚内陆的水少得可怜。全国最大的河系是墨累-达令河流域,还集中在东南部。中西部压根没啥像样的河,地下水也有但又深又咸,挖出来用成本高得吓人。沙漠里偶尔有个水坑,动物都能喝死人,更别提人住了。


对比沿海,雨水多、河网密,悉尼一年降雨量1200毫米,墨尔本也有600多毫米,内陆呢?有的地方一年才200毫米,干得连草都不长。没有水,种地不行,养牲口也难,人类想定居就是做梦。


澳大利亚的气候不是一般的狠,分分钟让人怀疑人生。


内陆夏天动不动40度以上,地表温度能到60度,站那儿都能烤熟。2019年那场大干旱,全国高温纪录刷了一堆,内陆直接成烤炉,连牛羊都扛不住,农牧业全线崩盘。人住那儿?没空调活不过三天。


干了就容易烧。2019-2020年的森林大火,烧了1800万公顷,内陆和沿海都跑不了。火一来,啥都没了,房子、庄稼全成灰。内陆植被少,火一烧就没东西挡,谁敢住这种地方?


别以为光干旱就完了,雨季一来又淹得要死。2022年悉尼那场500年一遇的大洪水,沿海都成水乡泽国,内陆虽不常淹,但一下雨就涝,土质吸不了水,地全废了。这种气候,谁受得了?


简单说,内陆要么热死,要么烧光,要么淹没,沿海好歹还能喘口气。这地理气候条件,直接把95%的土地变成了“无人区”。


三、现实:人往哪儿跑,资源往哪儿堆?


2600万人听着不少,但全挤在沿海几个城市。悉尼500万,墨尔本500万,布里斯班200多万,光这几个就占了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算下来,平均人口密度才3.4人/平方公里,但实际沿海能到几百人/平方公里,内陆直接归零。


为啥挤沿海?工作多啊!港口、工厂、公司全在那儿,挣钱机会多。学校、医院、超市这些生活必需品也都在城市,内陆连个便利店都找不到。谁会为了“体验生活”跑去荒地受罪?


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全靠沿海。港口出口矿石、农产品,GDP大头都从这儿来。内陆有矿,但开采完人就走,没人愿意常住。政府修路、建房也盯着沿海,内陆连条像样的高速都没有,手机信号都断断续续。基础设施差到这地步,谁去谁傻。


举个例子,悉尼有地铁、有高铁,内陆连柏油路都少见。医院、学校这些基本服务,沿海随便挑,内陆得开车几百公里才找得到。资源全堆在沿海,内陆自然没人。


住内陆不光条件差,还贵。运东西过去得翻山越岭,物流成本高得离谱。水得靠运,电得自己发,生活费比城市还高。再加上孤独感,周围几百公里没人,心理上也受不了。现代人谁不想灯红酒绿,跑荒地干嘛?


四、未来:能改变95%无人住的局面吗?


全球变暖对澳大利亚是雪上加霜。气象局说,未来几十年内陆高温会更频繁,干旱时间拉长,北部有些地方可能彻底没法住人。洪水和火灾也会多起来,2023年专家就警告又一个干旱季要来了。气候这么搞,内陆只会更荒。


政府也不是没想法。2030年减排目标定了,少烧煤少开车,想缓和气候问题。内陆修路、建水库的计划也有了,试图把人往那儿引。但钱投下去效果慢,沙漠变绿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政策是好,但执行起来难。


沿海居民开始用太阳能、种树,尽量减少碳排放。灾难来了也互相帮衬,洪水后清淤泥,火灾后捐物资。但这些努力更多是保沿海,内陆还是老样子,改变不大。


澳大利亚7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95%没人住,说白了就是地理和气候太狠,历史和资源分配又把人往沿海赶。内陆干得要命,水少得可怜,热得受不了,还动不动烧一把火,正常人谁去?沿海有钱赚有生活,人都挤那儿去了。未来气候变糟,政府和居民努力归努力,但想把内陆变热闹,估计还得几代人使劲儿。这片土地空着是无奈,也是现实。


#换个角度看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