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调剂已经基本落下了帷幕,有同学调剂到了不如一志愿的学校,身边的人都说读一个普通学校的研究生,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学不到什么东西,劝他别去上了,自己也因此陷入到了纠结当中......
双非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读?学姐将从报考趋势、个人需求、院校实力等多维度分析,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01.
双非院校报考人数激增
考研竞争日趋激烈,“上岸”难度不断攀升。最新数据显示,多所双非院校报考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云南民族大学2023年报考人数同比增长55.48%,延安大学增长48.7%,江西农业大学增长39.52%。这种“逆向考研”现象反映出考生心态的重要转变,从过去的“非名校不上”到如今的“务实求稳”,双非院校正成为越来越多考研人的理性选择。
02.
选择双非院校需要权衡的因素
读研目的是关键:学术or就业
在考虑是否选择双非院校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研目的。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考生,建议优先考虑更高层次的院校,因为名校通常拥有更优质的科研条件、更丰富的学术资源以及更强大的导师团队,这对未来的学术发展和申博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当目标院校有本专业博士点时,硕士转博士的机会往往比外校申请制博士更加容易。
本科背景差异:调剂时的不同考量
本科院校层次对选择影响显著。本科双非的考生若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双非院校,这本身就是一种学历提升。但对于本科985/211的考生来说,是否接受双非院校调剂就需要更加慎重。这类考生往往面临更大的心理落差,需要综合考虑未来发展、专业匹配度等因素。建议这类考生可以适当“向下兼容”,但要确保目标院校在专业实力或地域优势上有突出表现。
个人能力评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考研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即便是双非院校的录取门槛也在水涨船高。考生需要客观评估自身的学习能力、备考状态和心理承受力。如果对名校没有特别执念,且更看重“稳妥上岸”,那么选择竞争相对较小的双非院校无疑是更务实的选择。特别是对于二战、三战的考生,更要理性评估继续冲击名校的机会成本。
地域与专业: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院校所在地域和专业特色同样值得重点关注。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双非院校,如深圳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凭借区位优势往往能获得更多发展资源。而一些在特定领域具有优势特色的双非院校,如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建筑学等,其专业实力和行业认可度甚至不输部分名校。如果能进入这些院校的优势专业,或是跟随业内知名导师学习,同样能获得优质的发展平台。
理性选择:超越学历的成长思维
考研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个人规划与现实条件的平衡。名校光环固然耀眼,但双非院校同样能提供适合的发展机会。建议考生建立“成长型思维”:学历只是起点,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利用所在平台的资源实现自我提升。无论是选择名校还是双非,保持进取心态、明确发展方向、善用院校资源,才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03.
学历贬值背景下,双非不值得读了?
近些年来,“硕士遍地走”这种论调在社会上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赤裸裸存在的社会现实。毕业生们还没来得及享受硕士光环带来的便利,便先体会了企业招聘的“既要又要”——既要硕士学历当门槛,又要92title出身。
在这种情况下,双非硕士的存在状态就饱受质疑了:与其读双非研浪费三年,不如拿这时间换一个对口的工作经验。
但事实是,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107.8万人,其中双非院校录取占比69.3%,也就是说在考上研的人里,有超过三分之二都是双非院校的,难道这些人上的研究生都没有意义吗?
当然,追求名校光环,那无可厚非,但如果事与愿违,双非是否值得,答案,依然是藏在每个人的追求里。
1、学历提升
考公考编:2024年国考中,要求硕士学历的岗位占比38.7%,较本科岗位竞争比低62%。深圳市公务员招录数据显示,双非硕士录取率(12.3%)显著高于本科群体(4.8%)。
学历刚需:现在很多国企、央企,招聘的要求都要求硕士学历,比如从县城私企跳到省会国企,从流水线技术员变研发岗,硕士学历就是硬门槛。
城市落户:新一线城市中,武汉、成都等地的硕士落户补贴标准(3-10万)不区分院校层次,与本科生形成明显梯度差。
2、能力提升
首先,即使不是名校,但研究生能接触的资源完全不一样!实验室、学术讲座、企业合作项目这些,本科生根本碰不到。认识的导师同学圈子也不一样,说不定哪天就能帮你找到好工作。
其次,研究生学习带来的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经过完整科研训练的硕士生,其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得分较本科生提升近50%。
同时,在薪酬方面,BOSS直聘研究院报告显示,2023届硕士起薪中位数(7850元)较本科(5280元)溢价48.7%,其中制造业领域溢价幅度达62%。
所以,到底要不要去读双非,关键可以看这几点:
①你的目标是啥?如果想进国企或考公,双非完全够用;想进大厂核心岗,可能得冲名校。
②能不能接受二战? 如果这次放弃,明年再考压力会不会更大?
③有没有Plan B? 如果现在有还不错的offer,读研是不是更好选择?
04.
考上双非的研究生,都怎么样了?
网友A:
读了研究生,大多数时候围绕在我们身边和我们有交集的人,不是研究生就是博士生,我们的老师也从讲师变成了教授,甚至是学术圈内有名的人物。也许并不能从中结识到良师益友,但是大部分高学历的人,学识和涵养就是会更好,在和这些人交往中,我们自己也会不自觉地被感染和熏陶。遇到好的人,我们会有所受益,遇到不好的人,我们会有所反省。
在双非院校读研的意义还有很多很多,当然也会有弊,但总归是利大于弊。大部分的我们没有能力通过高考冲进92的大门,无法拥有比较好的本科出身,但是我们仍然有权利一步一步向上走,为自己而活。
所以不管是双非硕士还是92硕士,都应该好好珍惜读研的日子。
网友B:
虽然读了个二流/三流学校的硕士研究生,但我不后悔!反而是觉得很庆幸!
真正让自己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就在那三年里。
读研期间,三年读了60多本书,正因为积累,成了我后来做副业的铺垫。交了女朋友,有过感情经历。也学会了很多道理,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就够了,不用管结果。
读研三年以来,虽然实用的也学到不少,但最主要是思想上的改变。反正,觉得要做一个思想通透、自由的人。
网友C:
经历过调剂,我就明白了上985/211的人不一定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去双非的也不一定就真的都比名校生差。与其刷帖子徒增焦虑,不如多充实下自己,人生的路这么长,最后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个人能力。
毕业一年了,来补充一下,希望这个帖子能帮助跟我当年一样决定调剂的弟弟妹妹们。我觉得学校的上限不能决定个人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
我个人上学期间努力做研究发paper,毕业的时候非常努力地找工作,目前入职了一家待遇还不错的国企,周围的同事学校都比我好很多,但是我付出了更多努力,也跟大家有了一样的待遇。加油,共勉。
其实在考研这条路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建议考生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读研目的、专业发展、地域因素等多重维度,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记住,比学校牌子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利用研究生阶段的宝贵时光来充实自己、规划未来。愿每位考研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在学术和职业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