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专门考证过钱产生于何时,可以说是先有“以物易物”,后有货币交换,即用钱购买物资。钱被广泛使用后,它的名称、代称、俗称及俚语就陆续出现了。
钱的直接名称一是通用名称:即钱、金钱、银钱、货币、钱财、资财、财帛、钱钞、钱两等;二是历史或特定形式:即刀币(战国时期)、布币(先秦时期)、通宝(如“开元通宝“)、交子(宋代纸币)、纹银(明清银两)、元宝(金银锭)等。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因而在钱的名称上也相应出现了雅称与委婉语。文人圈子里对钱的雅称:一叫孔方兄,这出自西晋人鲁褒写的《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二叫阿堵物,《世说新语》中有“去此阿堵物”的表述。阿堵物代指钱。三叫青蚨,传说中能招钱的虫名,如“青蚨飞来”。因此青蚨代指钱。四叫泉,古代“钱”通“泉”,取流通之意,如“泉布”。这里泉布代指钱。
文人墨客对钱的名称还有委婉的表达。一是称为润笔,其实就是稿酬,如为人题词、作画、写对联等取得的报酬。二是称为束脩,即古代的学费。据说,孔夫子虽然说是“有教无类”,但是也要收学费,学生至少交十条腊肉。三是称为盘缠,即外出或旅游须带上的路费。四是称为俸禄,即官员的薪水。五是称为利市,即红包或利润。有点类似官员凭职权入干股收取红包,亦或合伙做生意年底结算分红。
在民间,钱还有俗称与俚语。一是对钱口语化的称呼:金子、银子、现大洋等。新中国成立后,钱又叫做票子、钢镚儿(即硬币)、大团结、老人头、毛爷爷(百元人民币)等。二是在方言与黑话中对钱的称呼:如吴语区叫钞票,粤语把钱叫做银纸等。江湖黑话把钱称为子弹。其实,四川民间也有用子弹代指金钱的叫法。当今是网络时代,网络语“缺米”即是“缺钱”。
从经济学、金融学的角度来说,与钱相关的抽象概念还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财富象征:金玉 ,即“金玉满堂”;黄白之物,即金银;货殖,即经商所得;赀财,即资产;俸钱,即工资;饷银,即军饷等。二是金融术语:资金、资本、本金、利息、股息、红利、外汇等。
我认为:金钱在文人墨客的圈子里的雅称、委婉语表面上显得高雅、斯文,其实也不过是卖弄才华学识而已,倒像是一袭华丽的外衣,包裹着对金钱无比渴求的内心。我欣赏世俗社会老百姓的真实坦诚,对钱的称呼是那么直接、直白,不虚伪、不忽悠,是啥叫啥,坦坦荡荡,靠劳动挣钱和赚钱,不怕走夜路,不怕鬼敲门,对得起天地良心,无愧于祖宗八代。
自古以来,人们都爱钱,但对钱是又爱又恨,爱憎交织,从“孔方兄“的戏谑到“阿堵物”的鄙夷,就充分反映出人们对钱的复杂心态。唉!钱啊钱!金钱搅得许多人心绪不宁,甚至彻夜难眠。若是没有一定的修养和定力,人们就很难抵御金钱的诱惑,很难通过金钱的考验,就难免成为金钱的俘虏和奴隶。我还是那句老话:这不是金钱的过错,而是我们人类的不幸。
2025,4,2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