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河南洛阳
留学经历:西行印度那烂陀寺求学17年,遍访佛教圣地。
贡献:翻译佛经1335卷,创立唯识宗,著《大唐西域记》,系统记录南亚文化。佛教文化输入集大成者,奠定汉传佛学理论体系。
归宿:圆寂于长安大慈恩寺,葬兴教寺,唐高宗亲撰碑文。
2. 郑和(明朝,1371-1433)祖籍:云南昆明
留学经历:七下西洋,率船队远达东非、阿拉伯,接触30余国文明。
贡献:引入长颈鹿(麒麟)、阿拉伯天文仪器,绘制《郑和航海图》。官方航海外交巅峰代表,团队中技术人员带回异域知识。
归宿:逝于南京,葬牛首山,航海档案遭焚毁仅存残卷。
3. 王玄策(唐朝,7世纪)祖籍:山西太原
留学经历:三次出使印度,借吐蕃兵平定中天竺叛乱。
贡献:引入印度制糖技术,带回佛教文物与工匠,著《中天竺行记》(已佚)。唐代军事外交奇才,技术引进先驱。
归属:晚年任散朝大夫,墓志铭记载“终老长安”。
4. 杜环(唐朝,8世纪)祖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留学经历:怛罗斯之战被俘,游历阿拉伯帝国12年,足迹至埃及。
贡献:著《经行记》,详述伊斯兰教义、西亚纺织术与医院制度。唐代最完整的西亚社会观察记录者。
归宿:归国后隐居著书,文稿散佚仅存杜佑《通典》摘录。
5. 樊守义(清朝,1682-1753)祖籍:山西平阳
留学经历:随传教士艾若瑟赴欧14年,游历罗马、葡萄牙宫廷。清代首位深度考察欧洲的“技术侦察员”。
贡献:著《身见录》,首记欧洲议会制度、钟表技术与葡萄酒酿造法。
归宿:任钦天监官员,逝于北京,手稿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6. 郑玛诺(明末清初,1633-1673)祖籍:广东香山(今珠海)
留学经历:中国首位留欧学生,在罗马、里斯本学习神学与哲学。
贡献:归国后以中文传教,编译《圣经》片段,推动天主教本土化。中西宗教对话的早期实践者。
归宿:病逝于澳门,墓碑刻拉丁文与中文双语铭文。
7. 谢清高(清朝,1765-1821)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
留学经历:随商船游历南洋、欧洲、美洲14年,亲历工业革命初期。
贡献:口述《海录》,介绍英美议会制、蒸汽机与纽约城市布局。民间海员视角的全球技术文化记录者
归宿:晚年隐居广东教书,林则徐将其书列为禁烟参考资料。
8. 义净(唐朝,635-713)祖籍:山东济南
留学经历:经海路赴印度、东南亚求法25年,驻锡那烂陀寺。
贡献:译佛经56部,著《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录印度医学与教育制度。海路求法第一人,佛教与南亚科技的双向传播者。
归宿:圆寂于长安荐福寺,遗骨塔现存西安小雁塔院内。
9. 马欢(明朝,生卒不详)祖籍:浙江会稽(今绍兴)
留学经历:随郑和三次下西洋,任通译驻留爪哇、古里等国。
贡献:著《瀛涯胜览》,详载东南亚造船术、阿拉伯航海星图用法。郑和团队中的“技术情报官”。
归宿:归国后参与编修《永乐大典》,逝于南京。
10. 列班·扫马(元朝,1225-1294)祖籍:大都(今北京)
留学经历:景教徒,西行至波斯、君士坦丁堡,受教皇接见。
贡献:向元廷引荐欧洲使团,带回《圣经》叙利亚文抄本与教堂建筑图。元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宗教技术中介者。
归宿:逝于巴格达,墓志铭用叙利亚文与汉文双语刻写。
中国古代海归共同特点文明桥梁:以宗教(佛教/景教)、外交、商贸为载体,实现技术(制糖、航海)、制度(医院、议会)的跨文化传递。
记录使命:9人留有著作,6人著作部分失传,存世文献成为研究古代技术传播的关键证据。
风险性流动:平均海外滞留12.6年,4人遭遇战争/被俘,归国率仅约35%(据可考案例)。
双向影响:既输入佛经、制糖术、天文仪,也输出儒家思想、建筑技艺(如郑和船队传播中式帆船设计)。
这一群体在技术史、宗教史与外交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其经历证明:即便在交通闭塞的古代,中国始终存在主动吸纳异域文明的开放脉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