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入围十大好书和15本“遗珠”好书发布后,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肯定,感谢大家的支持。
评选总会有遗憾。今日整理2024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评选评选阶段的10本“遗珠”好书,请大家品鉴。
[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著;黄芳田 译
从特拉维夫海风吹拂的童年开始,阿尔维托·曼古埃尔一生便与书籍紧密相伴。尽管他自述未曾正式完成高中或大学的教育,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他做过书店店员、编辑、翻译家、作家、图书馆馆长。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书便是《阅读史》。 写于《阅读史》之后的这本《深夜里的图书馆》,其写作灵感来自他在法国南部的私人图书馆。日积月累的35000册藏书,跟随他在世界漂流,从美洲到欧洲。这壮举真应了他自己书中那句“就算我已经不在了,我依然跟我的藏书在一起”,就像那句歌词“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 ——编辑推荐
为什么实体图书馆无法被互联网的虚拟图书馆替代?
为什么图书馆总被认为是理性和文明的避难所、读书和沉思的知识圣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书斋的神话背景谈起
第二章 从藏书的分类排序谈起
第三章 从书斋的空间谈起
第四章 从图书馆的威势谈起
第五章 从图书馆的阴影谈起
第六章 从书斋形状谈起
第七章 从藏书的机遇谈起
第八章 从书斋里的工作间谈起
第九章 从脑海里的书斋谈起
第十章 从孤岛性的藏书谈起
第十一章 从藏书的幸存谈起
第十二章 从遗忘的藏书谈起
第十三章 从想象的藏书谈起
第十四章 从图书馆的定位谈起
第十五章 从以书海为家谈起
结论
谢辞
附注
图片来源
索引
精彩试读——藏书的分类与排序
目录
自 序........1
卷一 世界之思..............5
1. 世界与世界观.............7
2. 世界观与人生观..................9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0
4. 再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4
5. 为什么会有唯心主义哲学............... 16
6. 世界存在于哪里?............20
7. 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21
8. 客观性与主观性...............22
9. 硬心肠和软心肠............22
10. 形而上与形而下..............24
11. 联系与信息..........27
12. 规律性与因果性............27
13. 认识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30
14. 事物矛盾与逻辑矛盾.............31
15. 本质与功能.............33
16. 事实与价值...............34
17. 事实与哲学...............38
18. 是什么,为什么............39
19. 哲学是历史性存在..............41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中的变革.............. 45
21. 时代精神的精华...............50
22. 哲学与答案............51
23. 对象化意识与自我意识......... 57
卷二 历史之思..............59
1. 历史观为什么重要?..............61
2. 历史和历史观............62
3. 历史观与历史.............63
4. 镜子与影子...............65
5. 镜鉴的价值...........66
6. 历史与人..........67
7. 再谈历史与人...............69
8. 历史研究与文学描绘..............71
9. 历史的前台和后台...............72
10. 历史的意义............76
11. 历史事实和历史意义........79
12. 历史学与历史哲学..........83
13. 历史哲学..........90
14. 历史和历史规律................91
15. 历史教训和历史规律..........93
16. 历史细节与历史情节................97
17. 历史决定论的误读................100
18. 历史的目的.............102
19. 历史存在于哪里...........102
20. 历史和历史的书写..............104
21. 再谈历史和历史书写...............108
22. 历史与研究历史.............109
23. 历史研究中的诠释..........109
24. 历史研究和研究者............110
25. 历史事实与历史史实........111
26. 历史与语言............114
27. 历史事实.............115
28. 历史学科中的历史学家.............117
29.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118
30. 历史学有预见作用吗?.......119
31. 历史与现实............120
32. 再谈历史与现实..............123
33. 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来创造历史.............125
34. 中国史官制度与历史顾问委员会...........126
35. 传统与认识............128
36. 旧东西与新东西..........130
37. 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131
38. 历史偶然性............133
39. 历史与眼界...............133
40. 不能忘记历史............134
卷三 社会之思...............137
1. 社会的可理解性...........139
2. 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141
3. 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141
4. 不能只讲生产力..........146
5. 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47
6. 劳动观点的重要...............152
7. 实践与实践对象.........157
8.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158
9. 改良与革命.............158
10.国民党中为什么有么有投降派.............159
11. 战争与政治制度...............160
12. 社会的分裂..............160
13. 规章制度的产生............163
14. 社会进步应该包括道德进步...........163
15. 不存在抽象的公平正义.........165
16. 不能用道德衡量财富.......166
17. 不能以人性善恶作为制定道德与法的依据............166
18. 对中国道德的不同评价..........170
19. 马克思主义不是唯成分论.........170
20. 历史评价中的学者与人民........173
21. 罗素的误读..........174
22. 社会和思想................175
23. 民族精神的主体........176
卷四 文化之思...........179
1. 文化问题.............181
2. 文化发展规律...........182
3. 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规律.................186
4. 民族性格与文化..............189
5. 文化的时代性........192
6.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中华文化..............194
7. 中国传统文明不可能结束...................195
8. 文化复兴与文化复古.............195
9. 百家之中何以儒家独尊............196
10. 关于“道”...............197
11. 传统的继承..............198
12. 天人合一.............198
1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199
14. 西方人和西方价值观............200
15.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201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
17. 价值观............203
18. 文化与日常生活..........204
19. 镜鉴与自鉴.........205
20. 思想改变的难度.........205
21. 论洗脑与启蒙...........207
22. 信仰...........208
23. 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209
24. 伟大.............210
25. 风格............210
26. 人心不古.............211
27.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14
卷五 智慧之思.........219
1.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221
2. 哲学是普惠的智慧...........225
3. 智慧是相通的..........228
4. 再谈智慧相通.................230
5. 智慧存在于生活中..................231
6. 什么是哲学.............232
7. 哲学的方式...........238
8. 哲学与闲暇和惊奇..............239
9. 哲学的味道.....................240
10. 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241
11. 哲学的重要性.........242
12. 哲学的功能.............243
13. 思想的本质.............244
14. 哲学家与哲学搬运工...........246
15. 哲学与哲学史.............246
16. 专门知识与哲学..........247
17. 智慧与真理..........249
18. 道与理...........250
19. 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道路.........251
20. 理论与实践.............252
21. 真理不能有逻辑矛盾...........253
22. 旗帜鲜明.........255
23. 矛盾论与实践论.........256
24. 实践经验的不可替代性...........257
25. 言近旨远........258
26. 无用与有用..........259
27. 两种认识论研究方法..........260
28. 论问题..............261
29. 要注重悟..........263
30. 见解............264
31. 想象力.........268
32. 不要害怕辩证法..........269
33. 辩证的否定............270
34. 偶然性........271
35. 解释与文本.............272
36. 概念化与概念思维................272
37. 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273
38. 熟知与真知..........273
39. 偶然性...........274
40. 见微知著............275
41. 两种角度..........275
42. 底线思维...........276
43. 因果与迷信...........276
卷六 人生之思.........277
1. 人:哲学中最大的难题...........279
2. 人性............281
3. 人心与人性............284
4. 人与天使.............286
5. 人性中的善与恶.........286
6. 人与动物.............286
7. 生命的意义.........287
8. 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287
9. 人的超越性..........289
10. 精神的超越性.........290
11. 立功与立言...........291
12. 生命与信仰.........292
13. 天地人.........292
14. 人与神...........294
15. 人是社会存在物.............295
16. 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297
17. 我与我们不可分..........302
18. 人的个体性与关系.........304
19. 自由与责任...........305
20. 论自由.........306
21. 幸福.............308
22. 内在幸福与外在幸福..........309
23. 人是文化的凝结..........311
24. 唯物主义与信仰..........312
25. 信仰和理想
........................313
26. 活在当下.......314
27. 命运..........314
28. 选择与后果............315
29. 习惯决定命运............317
30. 习惯和理想...........321
31. 生与死..............322
32. 上帝与人性............324
33. 学术自由与独立人格...........324
34. 怎样看待死亡..........326
35. 积极辩证法与消极辩证法........327
36. 人生断想.................327
余论 谈谈我的治学方法...............330
后 记...........333
人生断想
哲学的方式
哲学与闲暇和惊奇
精彩书摘
1.经济安排在促进自由社会方面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经济安排中的自由本身在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被理解是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经济自由本身是一个目的。其次,经济自由也是达到政治自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
2.人类典型的情况是:专制、奴役和痛苦。
3.作为自由主义者,我们把个人自由,也许或许是家庭自由作为我们鉴定社会安排的最终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生活目标的自由牵涉到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交换可以不用强制手段而带来协调。通过自愿交换所组成的社会的一个发生作用的模型是一个自由的私有企业交换经济——即:我们一向称之为竞争的资本主义。
5.只要能维持有效的交换自由,经济活动的市场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在大多数的活动中,它能避免一人对另一人的干扰。
6.社会组织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协调许多人的经济活动。
5.《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目录
异端教派时期
第一章 秘密教门的源头
第二章 隋唐五代时期“末劫说”及其载体
第三章 宋元时期异端教派的流传与融合
第四章 朱元璋的明帝国:要世俗政权,不要神权统治
秘密教门时期
第五章 罗教
第六章 黄天教
第七章 弘阳教
第八章 闻香教
第九章 明清之际的浙江无为教与姚门教
第十章 清初秘密教门的抗清斗争和清廷的治理对策
第十一章 康熙年间秘密教门的发展
第十二章 雍正年间秘密教门的发展和朝廷的治理
第十三章 雍乾年间教门向武力反抗的倾斜
第十四章 雍乾年间的八卦教
第十五章 山东清水教
第十六章 乾隆年间福建的老官斋教
第十七章 清代的红(弘)阳教
第十八章 混元教与收元教
第十九章 乾嘉之际的五省教门起义
第二十章 甘肃和陕西的悄悄会
第二十一章 天理教与老理会
第二十二章 清茶门与收圆教
第二十三章 青莲教
第二十四章 清后期的离卦教
第二十五章 同光年间的斋教
第二十六章 同治年间的真空教
第二十七章 光绪年间热河金丹道、在理教与武圣教
第二十八章 清代诸小秘密教门
结 语
参考文献
卷 二
第一章 民国初年秘密教门向会道门蜕变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 民国初年的一贯道
第三章 一贯道内部的权力之争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一贯道的恶性发展和政治图谋
第五章 一贯道的分裂
第六章 一贯道在大陆的覆亡
第七章 同善社
第八章 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
第九章 红枪会
第十章 民国年间的其他会道门
结 语
参考文献
卷 三
第一章 清初的异姓结拜组织
第二章 雍正年间的异姓结拜组织及其
向秘密会党的转化
第三章 乾隆前半期的秘密会党与清廷的治理
第四章 天地会的起源问题
第五章 天地会的阶级结构、 价值观念与社会功能
第六章 天地会的创立及初期活动
第七章 天地会发动的林爽文起义
第八章 乾隆末年天地会的反抗活动和清廷惩处天地会条款的出台
第九章 嘉道年间天地会的发展和反抗清廷的活动
第十章 嘉道年间天地会在各地的流传、 反抗及清廷的对策
第十一章 道咸年间广西的天地会武装集团
第十二章 晚清天地会的传会活动
第十三章 两广天地会起义
第十四章 上海小刀会起义
第十五章 闽南小刀会与闽中红钱会
第十六章 同治初年的八卦会与戴潮春起义
结 语
参考文献
卷 四
从秘密会党到帮会
第一章 哥老会
第二章 青帮
第三章 晚清三大帮会之外的秘密会党
第四章 光绪末年的广西天地会起义
第五章 晚清时期清廷对帮会的治理
帮会与辛亥革命
第六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两广天地会
第七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与福建会党
第八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帮会
第九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陕西哥老会
第十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两湖会党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哥老会
第十二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贵州哥老会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云南会党
第十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山西和绥远会党
第十五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河南会党
第十六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甘肃会党
第十七章 辛亥革命时期新疆和西藏哥老会
第十八章 清代海外洪门
第十九章 民国年间的洪门
帮会的蜕变
第二十章 民国初期的帮会
第二十一章 民国年间的四川袍哥
第二十二章 民国年间的青帮
第二十三章 上海青帮的崛起与演变
第二十四章 上海青帮向黑社会的蜕变
结 语
参考文献
“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单凭档案馆里的枯燥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字里行间活生生的思想记录,后人通过这些资料,能了解我们在那个大转变时代在思考什么,了解我们的问题意识、喜怒哀乐与心境,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失望、苦恼、快乐、希望与思考。”
序言
2002
浪漫主义对生命的意义:我年轻时的万里旅行 3
今天上第一堂“中国文明史”导论课 7
与历史系研究生新生一席谈 9
下一代人比我们更幸运 12
回忆我的一个忘年交朋友 14
学术判断力来自对历史的感悟 18
给有志于学术的青年人的几点建议 20
一个陌生读者来访 22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心目中的三个标准 24
与墨子刻教授讨论知识分子的作用 25
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自恋”倾向 30
2003
回忆导师韩儒林 35
曹禺与知识分子的“去自我化” 37
想起了当年在峨眉山顶与老和尚对话 39
知识分子克服人生困境的办法 41
想起了在人生关键时刻帮助过我的人 44
我在新校区的一次史学讲座 45
在自我边缘状态中获得自得之乐 46
我的幸福观 49
知识分子的孤愤人格为什么会产生?52
2004
近来常为一些小事而发火 57
工厂生活对于我成长的意义 58
青年时代我曾有过一场精神危机 59
回忆郑天挺先生 61
人生的转折不能只凭幸运 64
在世俗时代,我们更需要内心的铜墙铁壁 66
我是一只快乐的猪 67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 70
与朋友夫人越洋通电话 72
思想如何改变人类命运:见到水晶棺中的列宁 74
墨子刻谈“让海水温度升高”来解决问题的比喻 75
2005
叔本华说精神劳动能享受更多幸福 81
思想只有在交流中才能焕发活力 82
我对自己的心理解剖 83
自居心理的积极功能 85
人生中的两个同心圆:为什么我很幸运 86
历史比小说更有魅力 88
人没有本质,只有历史 89
闷锅效应:华夏文明是如何形成的 90
从《士兵之歌》想到俄罗斯民族的苦难 93
与学生讨论大历史观的重要性 95
为什么思想者是复杂的存在 96
2006
我就是我,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101
“思”之力 103
看《钢琴家》:纳粹军官身上的人性 105
湘湖人的性格 106
一次难忘的台北购书经历 107
做决定时,要有定力 110
北京学术讨论会上见到刘小枫 111
顾准思想中的两难矛盾 113
只有放弃世俗的考虑才能写出好书来 115
我的生死观 116
天堂就是越飞越高:我的乐观主义哲学 117
他坐在那高高的山顶上:怀念挚友陈文乔 118
2007
天人合一观可以避免悲观厌世 125
为什么我会转向历史学 126
俄罗斯战争电影中的诗意美 128
看日本电影《野火》所想到的 130
什么是历史学家的机遇 131
俄罗斯文学传统对我的影响 132
“隐居”式的学术生活为什么重要 134
在求知中自得其乐 134
为什么命运青睐乐观者 135
在南京大学讲演 137
我对易中天的印象 139
从《神风特攻队》看日本封闭的民族性 142
《男人的大和号》:战争中的女人 144
昆仑关访问记 145
2008
历史学中的求证派与解释派 155
想起了叔本华的一段话 158
我庆幸自己生逢其时 159
想起了明代一位儒者的故事 160
家庭文化对人的影响 161
从电影《集结号》所想到的 162
期待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 163
从历史中获得洞察生活的思想力 165
大学问家都有“贵在自得,为而不有”的人生态度 167
只有通过理性反省,一个民族才能真正成熟 169
一个日本留学生对战争的看法 170
2009
小学生活的回忆 175
不要扼杀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的那颗勇敢的种子 178
与研究生讨论中西人生哲学 181
一个青年朋友对我上课的印象 186
边缘状态对思想者的意义 187
2010
历史学的人文价值 193
只有在矛盾张力中,知识分子才会活出意义来 195
听《罗马尼亚狂想曲》 197
对虹口区小阁楼的回忆 199
我的思想受哪些文化传统影响 201
民族主义具有多重意义 202
参加社会思潮讨论会 205
学者要有语不惊人心不休的学术勇气 206
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在文化上走回头路?
——对两难矛盾心理的解剖 207
新权威主义理论的提出,让我成为思想界的弄潮儿 209
我曾认为我们是历史上最孤独的一代 211
我与李泽厚的交往 214
2011
超越极端,理性中道,在经验与试错中走向未来 219
浪漫主义对于人生的价值 220
一个离科学圣殿那么近的人 221
有人说我是儒家型的读书人 224
为什么严复晚年内心苦闷与不甘心 226
20年只是一秒钟 228
2012
近代思想家的问题意识给我的启示 233
批判政治浪漫主义与制度决定论:中道理性思潮的崛起 235
严复是我的思想引路人 237
为什么知识分子要拒绝浪漫主义 238
我要学会自省 240
读叔本华有感:人生幸福主要取决于主观因素 242
我们需要具备“理解事物复杂性的头脑” 244
2013
我们都是人生道路上的竞走者 249
林毓生教授的真性情 250
从一件小事想到的:为什么我们要乐观 257
解构主义是人类应对巨大困境的一种手段 259
从现代保守主义获得抵制世俗化人生态度的启示 261
福利民粹主义: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的困境 265
如何让我们走向精神成熟:在文汇讲堂做嘉宾 267
我的自画像:做一个有方向感的经验主义者 273
○ 多少年来,我总觉得,自己注定是一个幸福感很强的人。总有一些内在的东西在支撑着我,世界对于我来说,总是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我总是会找到乐观的理由。这是一种命中注定非快乐不可的性格。我会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一笔带过,会马上进入对新目标的求索。我就是一个对于挫折的敏感度很低、对收获的兴奋度很高的人。
○ 当你不断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资源,尝试对你所不知道的,或使你困惑的事物,做出属于你自己的理性解释时,就进入了一种思想创造的过程。你就从超越实利的对知识的好奇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你就会领悟到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愉悦。
○ 每一代人都终将变成历史的一部分,当我们变成历史的时候,我希望未来的青年人能理解我们,能从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总还有一些值得他们珍惜的东西,从古代一直传承下来,在我们身上没有丢失,也应该在他们身上继承下来。这就是自古以来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对人类丰富历史的反思,以及永不停息的对真善美的追求。
序(节选)
王宁
这是一本真诚而自信的书。余老师在长期的实践和潜心的思考后,他的书,表现出难得的真诚。面对那些已经被文学史、被历史和现代名人做出过结论的文本,他敢于挑战,自己先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做了反思,之后和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他善于提出问题,坚信“问题”是教学的灵魂,认为“没有好问题,难有好教学”。这正是很多语文课的短板,不会提问题是因为老师自己没有想到深处。例如,他带着学生读《水浒传》,提出的问题是:一百零八将谁是英雄?他的结论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唯林冲一人而已。其他的,比如性格豪爽、专事打抱不平的鲁智深,可以称为侠客;施耐庵十分偏爱的武松,应当说还算是好汉;还有一些更不堪的打家劫舍、滥杀无辜的人,甚至是流氓混混。这样看似极端、违逆常说的结论,余老师不怕人说是“偏激”,说了出来,并且,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接受了;因为,老师带他们大量阅读了《水浒传》的文本,用事实说话。更重要的是,老师带着他们给“英雄”与“非英雄”做出了内涵清晰而明确的界定。这个界定首先考问了《水浒传》的作者和评论者——是否同意这个界定,同时也考问了阅读者(他的学生)的价值观。这个结论最终告诉学生,即使是传统的名篇,或者也可称为“经典”,也是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读的。又如,读《骆驼祥子》,他的问题是:祥子最后的堕落是否应该?他自己有没有责任?从理想主义的社会观来说,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堕落,堕落会危害社会,也就是危害了组成社会的民众。但是从现实主义来看,祥子本性勤劳、淳朴,但他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良知对他是陌生的,被压榨的他自制力非常脆弱,他确实是无可奈何地堕落了。责任何在?对祥子的堕落,该同情,还是该指责?还是兼而有之?这个两难的推论最终导致的是对老舍创作倾向的考问——作者老舍把矛头指向哪里?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后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应当有了坚定的原则,又不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他们还会更加深刻地去认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与那些死记硬背文艺理论教条的所谓“理论探讨”相比,这,才是语文课程中真正的文学阅读。对那些普通人会觉得“不靠谱”的结论,余老师真诚陈述,坦率维护,是因为,他理由充足,充满自信,也有了思辨的自觉,产生了信念。
这也是一本雄辩而透彻的书。“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最重要也最高端的定律,这本书里的案例,有很多带有一反常论的挑战性讨论,除了前面所举的《水浒传》最为突出外,还有一些很精彩的案例。比如,在教学《完璧归赵》时关于蔺相如的为国义举中是否含着“渴望功名”个人动机的讨论,在教学《红楼梦》时关于钗、黛性格差异的讨论,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关于鲁滨逊生存条件的讨论,等等,都因为理由的充足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这些,都显示了余老师雄辩的才能。不仅是案例,理论也是一样。为了给批判性思维一个合理的解释,让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实践性很强的命题有充分的根据,他引用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理论和名言来阐释它的内涵和原则。但这与现代流行的“包装”有本质的区别:很多令人厌恶的包装,是引用名人特别是外国名人的长篇大论或只言片语来装潢门面,以掩盖自己说理的苍白、逻辑的混乱和依据的贫乏,但在这本书里,最重要的引用都与作者的立论紧密相扣。比如杜威的“目的、过程与材料”,余老师称为“思维的三要素”,自觉的“目的”既是思维的立足点,又是思维的落脚点,确实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要素。“过程”即“连贯有序的逻辑推理”,也就是一种符合事理的思路,思维的动态是连续不断的、因果相依的,合理的有序性就是思路。而“材料”,就是用语言建构出来承载思想的文本。余老师采用三要素理论,正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事实与规律:在明确目的的指引下,用符合规律的思路,发掘出文本的思想,这就是思辨阅读。而建构出符合语理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思辨写作。理解文本的思想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两个侧面,体现了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只有符合思路的准确语言,才能够承载理性的思维。语言是思想是否清晰、成熟的试金石。又比如,余老师比较了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许多说法,认可了罗伯特·恩尼斯的定义,“聚焦于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反省的和合理的思维”;因为他认为这个定义有三个优点:第一是它把批判性思维“严格限定在‘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上”,避免了在其他方面的滥用,第二是它同时强调了合乎目的与合乎规律,也就是主观要求和现实可能的统一,第三是它不但明确肯定了批判性思维的理性特质,还一直将思想结论置于质疑与批判之中。从他选择这个定义的原因可以看出,余老师是在长期的实践与思考后既有了自己的主见,又有了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即他所说的污名化、神秘化和空洞化)的防范。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他立足于自己认识的明确和透彻,又不拘于这种认识,不断地去拓宽视野,学习和吸收,寻求更有力的证据。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从借鉴到创生”。他是自信的,但并不自满。
目录
精彩试读
○ 全球史教育是实现人之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一个必要条件。全球史的价值在于它要求人们在思考历史、地理、文明、文化和人类状况时,必须超越地方、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甚至超越大洲的范围,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承认人们会根据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信仰、道德,在看待和应对事件与问题上有所不同;可以打破偏见,弥补那些不完整的叙述,理解文化差异;提高人们的跨文化自觉,增强全球一体的意识,培养包容性;培养想象力,形塑人类尊严,形成社会正义;等等。这是以人文与关怀为底色的全球史教育所独具的价值与魅力。
○ 我们今天所说的“全球化”发轫于16世纪初,伊比利亚半岛的君主国开始了连接世界的壮举。知识的、学术的、学科的、话语的全球化亦自此萌发步步向前,尽管此一进程伴随着诸多顿挫和罪恶。纵观这500余年的历程,欧洲的崛起,本质上就是其知识、学术运用于社会实践并最终产生技术的结果。递及18世纪晚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生产与流通带来的商品、资金和人员流通需求,刺激了铁路网的发展和国际航运的兴起,急剧缩小了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理空间和想象距离。更重要的是,自近代早期开始的一系列绵延不绝的科技革命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变革,形塑了新的民众观念,民众参与智力生活转而又创造新思想得以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活跃舆论氛围。
精彩文摘
活生生的庞然大物
在塔楼垛口的上方
环绕着光彩和荣光
每日一书
《论法的精神》
每日一词
《古代汉语词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