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26岁的张杰,在姜文剧组那个意气风发的副导演?
那会儿的他,天天第一个到片场,跟打了鸡血似的跑前跑后,盯群演化妆、催道具准备。
但真就让他混出点名堂来。
在剧组的一年多里,整天围着姜文导演转,耳濡目染地学手艺。葛优、王志文、章子怡、周迅这些大咖们在眼前晃悠,他倒是习以为常了。
等到北京部分杀青那天,姜文拍着他肩膀合影的画面,那叫一个得意 - 走在回酒店的路上,感觉整个人都要飘起来了。
可这种得意劲儿没持续多久。
有天抬头一看,就这么一个画面把他整懵了:传说中的电影神人姜文,满脸胡茬在那儿转悠,一会儿是演员一会儿是导演,累得找不着北。
那些平时光鲜亮丽的明星们,此刻蹲在片场角落,囫囵吞枣地扒拉盒饭。一遍遍重复走位,挨导演训斥。。。怎么看都像是在受罪。
"这就是我拼命追求的事业?"张杰躺在酒店床上,这个问题在脑子里转了一晚上。
后来又跟了两个剧组,他的导演事业可以说是风生水起。但问题也来了 - 才多大年纪,整个人就膨胀得不像话,油腻得连自己都嫌弃。
每天忙得像个陀螺,身体也差得不行。
想到未来要么当个永远忙忙碌碌的小导演,要么拼命往上爬当大导演。。。这条路越想越窄。回头看看,从17岁到26岁,自己的世界里除了电影还是电影,像个疯子似的追着这个梦不放。
2015年,在事业最红火的时候,张杰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 - 他选择暂时退出电影圈。
但张杰心里清楚,自己就是稀里糊涂遇到了贵人,糊里糊涂就成功了。这成功来得突然,就跟雨后彩虹似的,转眼就该散了。
与其在浮躁中迷失自己,不如及时急刹车,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人生的机会。
这一停,就是整整六年。
1989年,辽宁朝阳迎来了一个倔强的小生命。
小张杰的童年,说起来还真有点辗转。三岁回到父母身边,两年后又跟着妈妈去了葫芦岛。可能就是这样颠簸的童年,让他特别早熟,做事有主见。
1996年读小学,他又回到朝阳市。从小到大,学习上都是自己管自己。成绩嘛,除了被英语拖后腿,在班里一直是个中上游选手。
但要说他最喜欢什么?那肯定是看电影。
记得当时《卧虎藏龙》、《花样年华》都是他的心头好。不过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姜文导演的两部电影。那感觉,就像是有双无形的手在后面推着他,让他不由自主地想往电影这条路上走。
"我要跟姜导学拍电影!"这个想法在高中生张杰脑子里生根发芽。你说幼稚吗?可人家是真较真。高三那会儿,听说同桌认识个教播音主持的老师,他二话不说就跟着去了。
这一去还真有戏!遇到的老师居然也教导演课。于是他就开启了魔鬼训练模式 - 三个月,把考导演系要考的表演、朗诵、小品、影评全给啃下来了。
虽说只学了个入门,但人家敢直接去北京参加艺考,这胆量就不一般。
结果?可想而知,北影连初试都没过。
但有意思的是,这个倔小子一点都不气馁。正琢磨着复读再战呢,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为啥不试试中戏?姜文导演就是中戏毕业的。
这可给张杰听愣了 - 啥?他的偶像居然是中戏的?二话不说,立马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不过命运总爱跟人开玩笑。报考当天,他看到上海戏剧学院也在招生,一想觉得中戏太难考,就临时改报了上戏。
这一改还真是歪打正着。可能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反而考得特别轻松。最后从6000多考生里杀出重围,考了个男生第8名。
你敢信?他自己都不敢信。
就这样,一个连想都不敢想的梦想实现了。在上戏的四年,张杰简直把自己当苦行僧。别人玩乐的时候,他在练功房;别人约会的时候,他在图书馆;连吃饭都恨不得端着饭盒往剧场跑。
那会儿的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把专业学好。殊不知,这份执着劲儿,却在几年后把他带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
当年那个为了电影梦拼命的少年,谁能想到后来会主动选择离开这个圈子呢?这大概就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 - 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转弯,会遇到什么样的风景。
要说张杰这人,还真是个有故事的主。毕业后没去找工作,死活要进姜文的剧组。你说执着吗?可不就是!整整找了一年多,连个影子都没碰着。
转机来得挺戏剧性。
他最铁的哥们给他介绍了个师哥,这师哥正好在姜导剧组干活。这消息对张杰来说简直是天降福音,兴奋得差点蹦起来。
经过师哥引荐,他总算等来了一个面试姜导替身的机会。
结果可把他尴尬坏了。
剧组副导演上下打量了他一眼就说:"你这肌肉不够发达,回上海好好练练吧!"就这么一句话,把他打发了。
换成别人,可能就放弃了。但张杰倔啊,真就回上海开始疯狂健身。三个月,整整三个月!每天跟魔鬼训练似的。
等肌肉初见成效吧,副导演那边却没了下文。
那段日子,失望感差点没把他淹没。可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峰回路转!
另一个副导演突然给他打电话:"剧组马上要开机了,我也懒得找人了,就你吧!赶紧来北京!"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之前那个副导演被开了,新来的副导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替身。有天不知道谁提了一嘴:"之前有个上海小伙子挺合适的。
张杰二话不说,收拾铺盖就进组了。一开始被安排在B组拍车戏,说实话有点小失落 - 这不就意味着见不着姜导了吗?但人家也是有真本事,剧组各部门要增加人手的时候,副导演们一打听他是导演出身,当场就把他提拔成了副导演。
也是从这会儿开始,张杰才发现自己是导演组学历最低的 - 周围都是海归研究生。不过人家就是拼命,每天第一个到片场,带群演化妆、排队、走位,忙得脚不沾地。
这一年多拍摄下来,别人看他光鲜,谁知道他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当他以为自己终于抓住了梦想的尾巴,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那天,姜导拍着他的肩膀跟他合影。他还美滋滋地觉得这是对自己工作的认可。
突然就明白了:原来追逐梦想的路上,最难战胜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自己。
命运就是爱跟人开玩笑。好不容易混到了一个让人羡慕的位置,张杰却开始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2015年,张杰来到深圳。说是来深圳,其实是给自己放了个长假,想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
朋友推荐给他一本澳大利亚作家写的心灵励志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遭遇人生低谷的主人公,在一本百年古书里发现了成功人士的秘密。
说实话,他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竟然被这本书吸引住了。
你说巧不巧?一个拍了这么多年戏的导演,突然迷上了读书。不过转念一想也是,人只有在真正热爱的事情上,才会不断学习,不断输出。
他第一本啃的就是《诸子百家》,整个人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里。白天和太太一起打理养生饮食公司,这可是他们家的经济支柱,容不得马虎。
晚上就点着台灯,捧着书本死磕,那劲头比古代考状元的还要拼。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倒也不是。
这六年,张杰收获的可不只是知识。他找到了人生的使命和方向,还收获了甜蜜的爱情。现在有了两个聪明可爱的儿子,身体也恢复了元气。
跟在片场那会儿判若两人。
要说这段日子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可能就是他终于想明白了:以前在片场追名逐利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浮躁的。那会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就是在透支身体和心灵。
反倒是这几年的沉淀,让他对生活、对事业都有了新的理解。
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里蕴含的智慧,比他想象的要深邃得多。这些古人留下来的思想,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不可思议的指导意义。
看着书架上那一排排读过的书,再看看身边和乐融融的小家庭,张杰觉得这六年的"修行"一点都不亏。
有人说他是在逃避,躲清净去了。但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不是逃避,而是给浮躁的心找了个安身立命的去处。
就像他常说的那句话:"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热忱,先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这六年,不正是他为未来积蓄能量的最好准备吗?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在片场跑前跑后的副导演,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新的人生答案?但这就是生活的魅力所在 - 当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往往能发现一片全新的天地。
六年时光,不长不短,却足以让一个人完成蜕变。当张杰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时,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只为名利疲于奔命的年轻人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