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姝涵
“我的2020札记——战疫时期的青年思考”征集作品
从前提到“90后”,大多数人会将其与“啃老族、月光族、社畜”等消极词汇连接在一起,“人间不值得,佛系人生”,成为不少“90后”的个性签名。
当然,这离不开“90后”自身一流的自黑本领。
他们自嘲着脱发的困扰,却还是坚持熬着夜,询问着神奇洗发水的“下落”;
他们从不隐藏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在生活中本着“一直单身一直爽”的理念,调侃养老院是其老年生活的寄托;
他们擅长戏谑。甚至有人说,“90后”是在“丧”文化中诞生的一代。
作为新生的青年一代,“90后”像是被时间推着向前走,活力与志气并未足够展现,底色普普通通。
2020年的春节,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所扰乱,“90后”突然爆发出强大的力量,为了保护同胞和祖国,迅速成长为抗击新冠病毒的主力军之一。
“青春绽放”——就是这种感觉吧。
那些平时喊着“人间不值得”的“90后”,率先买口罩,呼吁家人朋友戴口罩,并不惜“大义灭亲”,举报自己出门聚众打牌的家人,多多少少起到警醒的效果。
他们抱怨着“禁足”般的痛苦,也不留余地抨击着吃野味的人。
他们在各个平台感恩各界的帮助,用各种途径关心医生和病人,也对各种慈善机构的透明性予以监督。
如果说我们偶尔会因为只听到一种声音而感到遗憾,那“90后”无疑是多重声音背后的巨大力量,他们期待着冷静理性的声音,鼓励着全面深刻的思考,或者,他们本身就代表了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或大或小,渴望为社会前行贡献力量。的确,他们有时候很丧,但这不妨碍他们在
关键时刻迸发如火般滚烫的激情。
而这次疫情凸现的不仅仅是“90后”的声音,还有属于他们的勇敢、担当与责任心。
在驰援湖北的各个省市的医护人员中,处处都有“90后”的身影。为了节省戴防护帽的时间,许多女孩剪短了及腰的长发,男孩留起了寸头。他们当中不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也有的刚刚为人父母,但毅然只身支援武汉,并在这个选择中,坚定着自己的信仰。
那齐耳的短发,面部一条条被口罩挤压的勒痕,粗糙泛红的手,还有奔波中流下的汗珠……都在无声诉说着“90后”的勇敢与担当。
一些“90后”自愿留在武汉充当医护人员的专职司机,不顾家人的担忧与不理解,把爱和时间,给了疫情笼罩下的这座城市,给了辛苦奋战的医护人员,给了这个素来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的国家。也有“90后”外卖员用镜头记录武汉,记录疫情期间人心的温暖——如果我们不能一同分担此刻的困难,那我们只会被困难分开。
事实证明,“90后”善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困难让“90后”们抱得更紧,并战得更勇。
我们还能说“90后”是“丧”的一代吗?
对于1997年出生的我而言,我觉得“丧”只是“90后”面对不如意的一种调侃,而非持久的人生态度,嘻嘻哈哈一番后,继续努力生活。
我们也深知“人间值得”,才会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也非常珍惜他人的生命;哪怕会害怕、会担忧,我们一定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前线极力治病救人,在后方奔波劳碌,申请做志愿者和突击队队员,冒着种种风险挺身而出。
“非典那年你们保护了我们,如今换‘90后’的我们保护你。”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带着一代又一代的印记,而今天的“90后”以行动证明了年轻一代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其中说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是的,我们“90后”,成长于和平年代,但不惧任何风雨。
病毒终将消失,我们会再次听到卖早餐的婆婆的吆喝,听到课间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感受拥挤的地铁与繁华的商业街……而那一天,“90后”也会重归于人海,笑着诉说往事,继续为美好生活拼搏奋斗。
责任编辑:陈敏 tamako
审校:刘晓
终审:蔺玉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